河池“非遗+”赋能文旅强劲复苏-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3 06/14 17:20:07
来源:河池日报

河池“非遗+”赋能文旅强劲复苏

字体:

  【原标题】河池“非遗+”赋能文旅强劲复苏——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活动见闻

 

  非遗产品热销。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现场,吸引全市11个县(区)的国家级、自治区级以及河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各自“绝活”,30个展位的非遗产品成了“抢手货”,吸引了广东、香港以及区内数千名游客前来游玩,助推了河池市文旅强劲复苏。

  记者置身非遗购物节现场,仿佛走进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殿堂,映入眼帘的都是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瑰宝。

  唱响非遗传承主旋律

  一直以来,我市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围绕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精心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并通过开展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宣传、非遗购物节、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

  据了解,自我市2012年获批设立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实验区建设,确立了长寿文化、刘三姐歌谣文化、丝绸文化、铜鼓文化四个世界级文化旅游IP,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出台了《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池市民间传世铜鼓保护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设立了实验区建设专项资金,成立了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持续开展“铜鼓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机关”活动,举办壮族蚂 虫另 节、白裤瑶年街节、瑶族祝著节等与铜鼓文化相关的传统节庆活动;在春节、壮族三月三、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中,铜鼓是重要的礼器、乐器,各民族参与其中,已成为各民族文化互动的载体,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氛围浓厚、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

  截至目前,实验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位居广西第一;自治区级83项、市级155项、县级984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人、自治区级85人、市级162人、县级367人;建成非遗场馆125个、非遗扶贫工坊20个;建成未成年人非遗传承基地31个,2019年、2020年、2022年每年各有一个案例入选全国非遗优秀案例。

  非遗项目展示大舞台

  当天,盛大开市的2023年河池非遗购物节,不仅是销售非遗产品的大集市,还是展示非遗技艺的大舞台,特别是以展演、展销、直播及图文展板等形式,展现河池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突出展示了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内与铜鼓文化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了我市非遗保护工作优秀实践案例成果,生动演绎了非遗在旅游、乡村振兴及教育教学中的独特魅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在音乐铜鼓展台,金城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国家一级导演钟卫平使用音乐铜鼓即兴演奏了一曲《多谢了》,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仫佬族剪纸技艺传承人罗华清现场挥动剪刀,仅用两分钟就剪出了“非遗日”三个字,展现出高超的剪纸技艺。

  国家级非遗项目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谭素娟的展位成为游人关注的热点,人们都被她精湛的编织技艺所折服……

  黔桂跨省游助推旅游升温

  在2023年“文化和遗产日”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当天,黔桂跨省游夏季文化旅游推广活动暨畅游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活动同时启动。南丹县作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独有的白裤瑶文化、铜鼓文化的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成为众多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2023年“文化和遗产日”当天,迎来了来自广东、香港以及区内南宁、柳州、桂林等地969人的超大旅游团,探秘白裤瑶非遗旅游线路以及山水风光休闲旅游线路。他们分别游览南丹瑶望天下景区、歌娅思谷景区以及丹泉洞天酒海景区,参观了白裤瑶服饰、白裤瑶陀螺非遗传习展示厅,亲身体验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以及游洞天酒海天然氧吧、品丹泉美酒。

  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让文化遗产瑰宝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惠及民生。(高东风 覃春妙 谭晓璇 韦昌书)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