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天气渐冷,专家告诉你如何养生-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3 10/26 10:38:53
来源:南宁晚报

霜降节气天气渐冷,专家告诉你如何养生

字体:

原标题:霜降节气天气渐冷,专家告诉你如何养生

  早睡早起强身御寒 调整心情预防悲秋

  10月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那么,此时我们该如何养生呢?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南宁市名中医,主任医师,南宁市中医医院新华院区内科、中医经典病房主任,脾胃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罗莎,就秋季如何养生进行科普。

  ●霜降过后强身御寒是重点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所谓“浓霜猛太阳”,意思是白天太阳越好,温度越高,夜里结的霜就越多,早晚温差也就越大。霜降时节天气由凉转冷,虽然霜花未降,但寒意已来,降雨减少,气候也越加干燥,稍有疏忽,就易受寒生病或旧病复发。

  采访时,一名中学生因咳嗽多日前来就诊,经过把脉、询问后,罗莎给出了相应的药方,并建议其居家休息3天。

  罗莎提醒,这个季节要注意鼻炎、慢阻肺、胃肠炎、幼儿秋季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等疾病。此时养生当以平补润燥、强身御寒为重点。秋季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多运动,增强抵抗力,这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关键所在。对于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而言,秋季还需注意远离过敏原。秋季的病菌繁殖很快,食物容易腐败,易引发肠道疾病。早晚温差较大,如果没有注意保暖,易造成腹部着凉,引发腹泻。在饮食上要注意卫生,做到饮食有节,定时、定量进餐,不暴饮暴食,少吃或不吃辛辣、油炸、干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尽量少吃。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也是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系统逐渐硬化,气温的波动影响心脏供血,血压波动易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首先要做到按时服药,做好保暖,积极预防感冒,控制病情发展。其次,要避免晨练。秋季早上气压低,可造成胸闷、呼吸困难,建议将晨练时间改成晚饭后锻炼。生活要规律有节,早睡早起,戒烟限酒,少生气,保持心情舒畅。

  儿童注意手卫生,家长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特别是要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症状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同时避免秋季病毒、手足口病的交叉感染。

  ●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腿脚保暖

  霜降过后,昼短夜长,从中医角度来讲,此时应保养阳气,起居时间应顺应时令早睡早起。早睡可使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保证睡眠充足,缓解秋乏。

  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是今后这段时间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同时,应循序渐进地添衣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孕妇以及体质虚弱之人,要着重护好头、脚和肚脐三处。“可以通过艾灸、姜灸的方式来调理身体,补充阳气。”罗莎提醒,深秋时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气温骤降,寒邪容易凝滞关节,使得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于关节健康不利,所以要格外重视保暖。特别是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四肢的保暖。年轻人也要减少露脚踝,以防足部或膝关节受凉。脚踝是三阴经交会的地方,所以脚踝比较怕冷,保暖不当易引发疾病。

  平时手脚冰凉、身体阳虚气虚之人群,可用艾叶、花椒、干姜等温热之品水煮沐足,能起到很好的温经通络、祛寒保暖的功效。

  ●平补温润正确“贴秋膘”

  天气渐冷,秋意渐浓,很多人已把“贴秋膘”提上日程。秋补正当时,如何正确“贴秋膘”呢?

  中医认为,秋季宜收不宜散,一些辛辣的食品,如姜、葱、蒜、辣椒等应少吃;辛辣火锅、烧烤等最好不吃,以防“上火”。

  霜降虽然已是深秋时节,但燥邪并未完全消退,日常饮食可进食一些性平或微温的食物,常见平和温润的食物有芥菜、胡萝卜、百合、山药等,在深秋季节适当食用,可达到平补温润的目的。

  孙思邈所著《药王千金方》写道:“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秋应肺金,金气旺则克伐肝木,故不宜再吃辛味食品以助肺金,而应增加石榴、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的摄入,以酸入肝养肝;秋有燥气,可适当多吃百合、蜂蜜、芝麻、白萝卜、银耳、梨、苹果、山药、莲藕、荸荠等以润燥。

  民间十分重视秋补,认为秋补是“打底补”,地基打牢固了,冬补才能顺势而为,特别是霜降进补,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进补,来年打虎”等说法。霜降为秋末之时,因脾寄旺于四季之末,因此,霜降与长夏同属土,土合脾胃,此时脾胃功能处于旺盛时期,宜淡补调胃。应选用气味平淡、作用缓和的食物,以汤类、粥类为宜,营养滋补更有利于吸收。

  罗莎推荐市民在家中煮一些银耳白果粥、猪肺粥或百合玉竹老鸽汤食用,也可以用两广特产凤眼果(九层皮)煲鸡肉进补,煲汤时还可以加入“桂十味”中的砂仁,它具有健脾化湿、暖肺养肾的保健作用。

  ●调好心态预防悲秋情绪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每到秋季,秋风一吹,红叶一落,总会让人突然有一种悲伤的情绪。

  罗莎提醒,霜降之时天气渐冷,阳光减少,风起叶落甚至凄风冷雨,容易引起人们的低落、消沉情绪,尤其是老年人易产生孤独凄凉感,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季节性情感障碍。因此,要注意防秋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趁着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登高望远,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调理好心情防悲秋。

  同时,秋季也是容易长脂肪的季节,人体每天的热量摄入一旦超过热量的消耗,脂肪便会慢慢囤积起来,如果不加以调整,人就会胖起来。

  霜降过后,市民可以适当做些体育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需要提醒的是,不宜进行一些使人出大汗的剧烈运动。中医认为,秋季主收敛,出汗太多容易伤阳,一旦阳气耗损,易引发疾病。

  晨练时,要尽量躲避早雾,减少诱发呼吸道疾病的机会。外出锻炼最好选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阳光充足的时间段。(记者叶祯 实习生覃颖欣)

【纠错】 【责任编辑: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