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河池 生生不息——写在第十一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即将开幕之际-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3 11/15 08:56:48
来源:河池日报

文润河池 生生不息——写在第十一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即将开幕之际

字体:

  【原标题】文润河池 生生不息——写在第十一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即将开幕之际

  图①:宜州区三姐故里的山歌会。

  图②:河池市群众在金城江区文化广场同时敲响500面铜鼓。

  图③:河池市“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队员们行走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的山林中。

  图片均系高东风拍摄

  从红水河畔铜鼓铿锵的不绝回响,到下枧河边三姐歌声的千年流传,从“马列之光”照亮的列宁岩,到“拔哥故里”清澈的共耕渠,从“河池作家群”的异军突起,到“长寿之乡”“丝绸新都”的蜚声八桂……

  河池,是桂西北的一片文化沃土,铜鼓、刘三姐歌谣、红色、丝绸等一系列鲜活的文化符号,引人注目。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的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从2012年起,广西历经10余年打造群众性文化品牌——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成为全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覆盖面最广、参演人数最多的基层群众文艺活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特质,成为百花齐放、与民同乐的“百姓大舞台”。

  2023年,第十一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花落河池。在前10届会演中,河池市共选送164个节目参演,其中125个节目入围决赛,荣获一等奖9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39个。

  身为这一届“东道主”的河池,在历经10年积淀发展后,文化发展呈现出既有高原又有高峰、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崭新气象。  

  建“高地”:铜鼓铿锵 品牌争鸣  

  “天上星星多,地上铜鼓多;星星和铜鼓,给我们安乐。”这是一首世代流传于河池市东兰县的铜鼓歌。目前,在东兰民间传承使用的铜鼓多达612面,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四分之一,河池更是全世界传世铜鼓数量最多、分布最为集中、至今使用仍为活跃的地区。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在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的歌谣历经千年而不辍,年过七旬的广西歌王、壮族“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庆良,至今仍在四处传歌,收徒授艺。

  和铜鼓、山歌一样历史悠久的,还有丝绸文化。据史料记载,河池种桑养蚕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宜州,至今已有470多年历史。近年来,河池抢抓国家“东绸西移”重要战略机遇,致力打造“中国丝绸新都”。

  而今,铜鼓成为河池乃至广西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刘三姐、长寿和丝绸,更是河池引以为傲的三大世界级文化品牌IP。

  2012年,原文化部批复设立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2023年8月,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铜鼓,也从古代的祭祀礼器,逐渐嬗变为现代文旅融合和文化输出的重要媒介。在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核心区东兰县,正打造“铜鼓+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并积极筹办红水河流域(广西)铜鼓文化论坛,邀请广西、云南、贵州以及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我相信,铜鼓穿越千年的声音,将继续回荡在中国与东盟之间。”东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韦宛孜自豪地说。

  步入新时代的“刘三姐歌谣”,同样焕发出新的光彩。2006年5月,以原宜州市为申报主体的“刘三姐歌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宜州区刘三姐歌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2021年,荣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进入“十四五”以来,河池市围绕“桑蚕茧丝绸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统筹推进桑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国闻名、辐射全球的“中国丝绸新都”。

  依托长寿、刘三姐品牌,河池大力打造“生态长寿市 三姐文化城”;以铜鼓文化、山歌文化为媒介,自1999年以来,河池市已经接续举办二十一届铜鼓山歌艺术节,架起了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成为广西三大艺术节之一,曾荣膺“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称号。

  高原之上,必有高峰。

  如果说铜鼓、山歌和丝绸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堆积成了河池特有的“文化高原”,那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涌现并逐渐成长壮大的“河池作家群”现象,则是河池大地上崛起的一座“文化高峰”。

  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河池籍作家东西的长篇小说《回响》获奖。这是茅盾文学奖创设42年来,广西作家的作品首次获此殊荣。

  东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河池出了很多作家,比如像鬼子、凡一平,更老的有潘琦、蓝怀昌,走到全国的有聂震宁,还有杨克,包括梅帅元,他们都生长在河池,这一批作家在山里长大,想象力很丰富,也很勤奋。现在这个作家群体形成之后,他们称它为河池作家群现象。”

  近5年来,“河池作家群”先后斩获骏马奖、百花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广西文艺铜鼓奖、《广西文学》年度奖等多项大奖;全市作家作者在省(区)级以上重点刊物发表作品3000多篇(首),出版著作53部。

  河池开创了广西乃至全国重视作家群建设的先河。成立河池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从2022年开始设立重大文化精品创作扶持和奖励专项基金20万元,从2023年开始每年由财政落实200万元经费支持本土作家创作工作,为河池文坛注入动力、增添活力。

  目前,全市11个县(区)全部成立了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创作阅读中心,实现全市全覆盖。  

  筑“阵地”:赓续传承 文旅融合 

  青山翠绿,流水清冽,在韦拔群故乡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有一条流淌了93年的共耕渠。当年开挖这条渠道的先辈,已埋骨青山,而他们的精神却如同共耕渠水,长流不息,激励后人为幸福生活接续奋斗。

  共耕渠的“奋斗红”、红军田的“革命红”、列宁岩的“真理红”……一系列彪炳史册的红色文化特质,造就了河池独特的红色文化魅力。

  近年来,河池先后推出7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11个“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文明实践点;深挖45处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的红色文化资源,创建列宁岩、魁星楼、壮乡英雄文化园等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兰县成功入选首批“中国红色地标”,成为广西红色教育首选的打卡地;在基层举办“中国共产党在河池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展”和“中国共产党河池革命建设百年历程文物图片展”,让广大党员和群众厚植爱国情怀。

  除了整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河池还不断挖掘名人、故居、遗迹、名街等背后的故事,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河池样板。

  在宜州区会仙山上,林立着从北宋至晚清的百余处碑刻,蔚为大观。近10年来,当地加大保护、挖掘力度,完成90多处碑刻拓印留存。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会仙山碑林中有3处文物入选。

  南丹县笼箱盖枫杏生态旅游景区,从昔日废弃矿区蝶变为鸟语花香的人间天堂。历经多年系统治理,变废为宝,笼箱盖成功转型为集旅游观光、民俗风情、矿文化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广西旅游与环境治理融合样板。今年11月9日,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拟评定公示名单。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壮大文化品牌阵营的同时,河池在活态传承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群众生活改善。

  新增仫佬族古歌、壮族打扁担、瑶族祝著节、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总数位居全区首位;自治区级83项、市级155项、县级984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8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62人。

  通过构筑“一心两带六区四园”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出台《河池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共培育41家文化企业“上规入统”;以“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等模式,打造铜鼓山歌艺术节、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分龙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建设非遗展示中心、传承基地、非遗扶贫工坊等各类非遗保护工作平台,让群众吃上“旅游饭”和“文化饭”。

  观滴水可知沧海,处一隅而观全局。放眼河池大地,一批网红村、网红打卡点、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折射出河池文旅产业的强劲发展力。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带动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坚实后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底气。  

  填“洼地”: 面向基层 以文惠民  

  日前,都安瑶族自治县拉烈镇迎来为期12天的第十一届“村BA”决赛。12支群众代表队、120名运动员在家门口的篮球场上打比赛,2000多名村民到现场助威,上万名网友通过网络观看赛事直播。

  “村”里的新鲜事越来越多。不断冒出的“村BA”“村晚”“村超”活动,是河池打造基层文艺阵地,推进文化惠民的真实写照。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共举办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2393场次。其中,村晚312场次,春晚12场次,戏曲进乡村233场次,书画展141场次,文艺、非遗展演等线上、线下文化活动1693场次,累计受益群众899.93万余人次。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乡村一度是文化的“洼地”,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群众喜闻乐见又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更是匮乏。近年来,河池市不断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要文化”到“送文化”的转变,乡村文化振兴基础不断夯实。

  硬件更“硬”。目前,全市共建成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83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由2012年的13.9%上升到100%;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完成全市11家县级公共图书馆、10家文化馆的总分馆建设,新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26处,乡镇文化站分馆覆盖率18.7%。

  软件更“软”。把“有效供给”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突破口,以免费开放、戏曲进乡村、送文化下乡、“全民阅读日”、“全民艺术普及月”等为载体,加强“送文化”工作。全市每年平均“送戏下乡”演出350场次,观众达20万人次;市民族图书馆近年来累计举办公益讲座、培训、展览等240余场(次),受益群众20余万人次;市级广场舞大赛已成功举办6届,群众歌手大赛已成功举办4届。

  队伍更“壮”。全市1483个已建成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协管员);年平均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130余人次,基层文化管理人员80余人次。

  “不设门槛、不问城乡、贯穿全年、覆盖全市”的文化惠民新局面,正在河池城乡加速形成。

  凡益之道,与时同行。进入新时代,打造文化高地,推动文化强市,号角催征,令人振奋,以举办第11届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为契机,河池厉兵秣马,接受检阅,用实际行动勇当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文化战线排头兵。(王月华)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