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以“三自一补”模式开启现代化乡村新气象-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3 11/21 09:37:20
来源:贺州市委宣传部

贺州市以“三自一补”模式开启现代化乡村新气象

字体:

  近年来,贺州市探索建立“群众自筹、自主建设、自我管理和财政奖补”(简称“三自一补”)乡村建设模式,引领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取得的成效。

  连月来,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社三村委排村的村民们忙碌不已,大家齐心协力收拾起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叮叮当当”的工具敲击声与说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为这个小村庄每天准时响起的协奏曲。

  整地、铺砖、筑墙、绘图……小园方寸间,一个个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庄各处,收尽“丰”光。今年以来,排村借助被列入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契机,积极探索运用“三自一补”模式,通过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自筹7万多元,外出务工人员、社会爱心人士捐助2万多元,部分村民还捐献砖头、木头等建设物资,并申请奖补资金20余万元,有效弥补了乡村建设资金不足的短板。

  推进“三自一补”,群众是主力军,全民参与是关键。“我们村在建设过程中,就让村民全程参与到建设、监督中来,还通过设立村规民约加强自我管理,解决了‘三清三拆’阻力大困难多的问题,全村工程预计在11月底完工。”社三村党总支书杨明军介绍,目前村民理事会共同商议建设事宜20余项,带动全村群众出工出力200余人次,拆清旧危房15处共2000余平方米。

  听群众讲,带群众干,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建设主体,群众参与感、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三自一补”真正实现了家家参与、户户收益。

  乡村发展既要留得住乡愁,又要看得见远方。在和美乡村的建设道路上,“三自一补”的星星之火,也照亮了贺州其他乡村走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远远围墙,隐隐屋堂。

  在钟山县两安瑶族乡星寨村,村口成片的马尾松错落分布在干净整洁的村路两侧,休闲静谧的古树公园,错落有致的小菜园,一幅绿色生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秀美画卷映入眼帘。

  “通过‘三自一补’的模式发动群众筹资自建,我们累计筹了70多万元,建成了我们村的一个小公园以及产业路、村道等,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善。”行走在翻新后的村道上,钟山县两安瑶族乡星寨村党总支书欧冬旺感慨良多。今年1月,星寨村被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文化和旅游厅、农业农村厅授予“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

  在推进村容村貌治理的同时,星寨村还以红色文化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村落”“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资源优势,传承弘扬羊角长鼓舞、门唻歌、油茶技艺等瑶族非遗文化,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乡村美了,村民富了,“三自一补”也促进乡村治理方式产生了变革,推动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在村“两委”班子的组织带动下,星寨村从“油茶议事”起步,到“四议两公开”平台的全面监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问题摊开讲,有办法大家说,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良好氛围。

  星寨村还积极落实积分制政策,成立了“积分超市”,以“垃圾分类—获取积分—兑换物品”的模式运行。“积分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和参与垃圾清扫获得。我们每个季度都会统计各个村民的积分,让村民可以通过‘积分超市’兑换一些日用品和玩具,大家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欧冬旺说。

  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三自一补”让贺州不少乡村完成了美丽蝶变,呈现出万千气象。

  山川为笔,江水成墨。贺州市坚持以“三自一补”模式作为重要抓手,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全新探索和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建设特色路子。今年,贺州市继续深化“三自一补”模式,在每个县区创建2—3个“三自一补”示范点,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黄筱珂)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