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戏剧界表演艺术家盛赞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3 12/11 11:10:20
来源:南宁晚报

8位戏剧界表演艺术家盛赞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

字体:

  【原标题】8位戏剧界表演艺术家盛赞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

▶翁国生在京剧《王者俄狄》中的扮相 宋延康 摄

▲晋剧《千秋关圣》中的武凌云 潘浩 摄

本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上,欧凯明(左)、李嘉宜同台飙戏 潘浩 摄

粤剧表演艺术家梁素梅 黄维业 摄

滇剧折子戏《长生殿》中的陈亚萍(右) 宋延康 摄

▲晋剧《富贵图》中的苗洁 潘浩 摄

▶昆曲《牡丹亭·惊梦》中的顾卫英 宋延康 摄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多年的真诚对话,文明互鉴,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取得了累累硕果。值此之际,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暨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在南宁举行,这是一台从预告开始就备受期待和瞩目的盛会。欧凯明、翁国生、梁素梅、李嘉宜、顾卫英、陈亚萍、武凌云、苗洁8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齐聚绿城,畅谈戏剧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

  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文化交流平台

  记者:对于此次戏剧名家与青年领军齐聚绿城,参加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您怎么看?

  欧凯明(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我觉得,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有很多共通面的,艺术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交流,我们能够了解别的国家的文化,别的国家也能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意蕴,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搭建的交流平台意义非常重大。

  梁素梅(粤剧表演艺术家,首届广西“德艺双馨”文艺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我亲眼看到了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这10年来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更是有国内外几十个剧团齐聚于此,剧组的年轻人能够互相交流,学习到各地方的剧种,在文化的交流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翁国生(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我一直在关注着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发展,这个活动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利用了自己的特殊区位优势,把东盟十国优秀的戏剧、舞蹈、乐曲请进来,用中国的戏剧艺术搭建起了一个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平台,中国艺术家和东盟艺术家在这种文化形式的交流更具亲和力,更具有魅力和艺术张力。可以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戏剧界乃至整个艺术界搭建了一个美好的平台。

  李嘉宜(粤剧花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我看来,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通过这个平台,各个艺术门类、各个剧种相继亮相,是一次很宝贵的机会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各个剧种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各剧种也存在很多共性。戏剧周除了让众多的剧种进行同台展示,更是一次剧种间、演员间交流互鉴的好机会,对于繁荣各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苗洁(晋剧名家,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我觉得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能够促进全国传统文化之间乃至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作为一名戏剧演员和戏剧教育工作者,我非常珍惜这次来到南宁的机会。

  武凌云(晋剧表演艺术家,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这10年来,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发展太快了,我看着它从一个“小方块”变成了一个“大舞台”。我非常荣幸能把山西的晋剧带到广西,也在此学到了广西的邕剧、粤剧、桂剧的表演。我希望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能越办越大,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送到世界的舞台上。

  陈亚萍(滇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我看来,南宁可以说是为中国戏剧开了一扇窗,面向东盟国家宣传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不仅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艺术界搭起了交流的桥梁,还温暖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情感。

  顾卫英(昆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搭建起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戏曲和戏剧的交流平台,对于戏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希望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面能更广,内容能更丰富一些,宣传力度也要更大一些。

  关于传承和创新

  守住传统文化优秀内容,以时代发展进行创新

  记者:您在戏剧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上有哪些思考和行动?

  欧凯明:我们需要做到“守正创新”。年轻人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要让他们把传统的东西学好。近10年来,我们也尝试了多种创新的方式,在排戏时要有定位,特别是面对年轻受众,戏剧的说教意味不能太硬。灯光舞美、戏剧节奏等方面也需要更年轻化,要能够感动年轻人,让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愿意走进剧院。

  梁素梅:“守正创新”是对我们戏剧工作者的一个鞭策,要把古老的文化艺术传承下来后才能进行创新。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刻苦努力,练好基本功,对每个角色和行当都要熟练掌握。希望南宁能通过举办类似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互相交流,把地方剧种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面前。

  翁国生:我们表演的《王者俄狄》通过国粹京剧来演绎古希腊的经典悲剧故事《俄狄浦斯王》。在这部戏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强烈感觉到,古希腊悲剧带来的心灵震撼。这种古希腊悲剧的文本结构和呈现的方式,实际上也是我们中国戏剧所缺乏的,在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优势互补。而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也让我们通过一个崭新的舞台呈现京剧艺术的四攻五法、以歌舞演绎故事的特性得到了更大规模、更大范畴的发挥,拓展了京剧艺术的空间和平台,也拓展了京剧演员的自我呈现空间。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方向。

  李嘉宜:好的艺术需要紧跟时代发展,传承与传播同等重要。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我们应当以时代审美观念进行发展。近年来,我们以“粤剧+”的方式进行与传统文化连接,如“粤剧+电影”“粤剧+科技”“粤剧+动漫”等方式,这些尝试希望让青年群体发现粤剧、了解粤剧,从而走进剧场感知粤剧艺术的魅力与博大精深,也是一种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的尝试与实践。这些创新实践打开了我的艺术视野,滋养了我的表演艺术,我又尝试着将这些滋养反哺于粤剧表演,期望为后续更多的守正创新实践打开新思路。此外,还有更多的跨界尝试都是希望以戏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年轻的姿态拥抱传统创新。我力求探索一条既符合传统戏曲艺术法则,又符合现代审美追求的创新之路。

  苗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有力的表现。我觉得,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上,首先需要传播,从娃娃抓起,让小朋友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传统文化,知道这是他们的“乡音”。戏曲走到今天,“守正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守住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加入新的内容。

  武凌云:这次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我们剧组带来的《千秋关圣》将山西晋剧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进行了结合创新,这种戏剧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戏剧艺术,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动力,能够更努力去创造新的戏剧形式。

  陈亚萍:“守正创新”是大家都在探索的一条中国戏剧发展的道路。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优秀戏剧需要传播,需要更多类似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这样的平台去吸引年轻观众,让他们喜欢上戏剧,从而自发地宣传我们的戏剧。

  顾卫英:我觉得戏剧要发展,就要从小抓起。普及的程度要把年龄降低一些,想要年轻人关注戏剧的重点,在于要把戏剧独有的艺术形式的美讲解出来,让年轻的观众真正看得到、听得到、认识得到戏剧,培养年轻人欣赏戏剧的审美能力。

  关于南宁之行

  南宁观众懂戏,爱戏

  记者:您是第一次来南宁吗?对南宁印象如何?

  欧凯明:我是广西人,从第一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开始就多次带团参加表演了。我能感受到市民朋友们对戏剧抱有很大的热情,此次能回到家乡非常开心。

  梁素梅:我就是南宁人。我看到,每年来南宁参加展演的剧团都受到市民观众特别是各大院校的学生的热情欢迎,(有的演出)可以说是一票难求,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翁国生:我们(剧团)首次在南宁观众面前亮相,希望能给观众们带来全新的感觉。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能够吸引全国及东盟国家这么多剧团来此呈现自己地区的文化和艺术,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李嘉宜:我已经是第二次来南宁参加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了。戏剧周上有很多出经典名剧,有传统的也有原创新编的。观众可以欣赏到粤剧流派的经典剧目和唱腔,又能够感受到粤剧南派武戏的特色魅力。在我看来,南宁是一个有传统文化根脉和对传统文化具有情怀的城市,这里不仅有时尚的气息,更有众多民族特色融合的浓厚文化氛围。我很喜欢南宁观众看戏的氛围,很懂戏,很爱戏。在演出的过程中时常会感受到和观众产生互动的情感,这对演员来说很是享受。

  苗洁:我是第三次到南宁了,我觉得南宁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城市,我特别喜欢这个城市。

  武凌云:我来南宁已是第五次。每次和来自不同地方的同行交流表演,对我来说是一个珍贵的学习机会。同行们的表演也非常精彩,这是压力更是动力。

  陈亚萍:我2020年已经来南宁参加过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如今时隔3年再来,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有一种很温暖很熟悉的感觉。这边的戏剧氛围太好了,观众也很热情,举办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与到这次的盛会。

  顾卫英:我是第一次参加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但并不是第一次来到南宁。我和南宁很有缘分,我是在南宁参加比赛评出来的梅花奖,对南宁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里可算是我艺术道路上的一块福地。(冯源)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