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乡土里托起甘蔗的强大“芯片”——记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卢文祥
12月17日,广西蔗糖主产区柳州正经历寒潮低温天气。一早,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专家卢文祥便来到甘蔗育种基地,查看甘蔗的生长情况。皮肤黝黑,眉毛、头发花白的他,眼中泛着温柔的光,似乎每根甘蔗都牵扯着他的心。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攥紧种业“芯片”才能捧牢“糖罐子”。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作为一家县级甘蔗科研机构,已育成在全国种植面积名列前茅的甘蔗品种桂柳05136等多个甘蔗新品种。
今年62岁的卢文祥,在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干了30多年甘蔗良种选育工作,也是桂柳系列甘蔗新品种的创始人,曾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退休后,他被原单位返聘,仍坚守在做强甘蔗“芯片”的一线。
“要选‘帅才’,不选‘将才’”
卢文祥抬起头,看着三四米高的甘蔗,伸出骨节粗大的手,抚摸着白玉一般的蔗节,忍不住夸起来:“你看它,清秀、茎大、均匀。”
“这就是好的甘蔗品种吗?”记者忍不住问。
“这还不能叫甘蔗品种,只能叫甘蔗品种材料,还在培育中。”卢文祥严肃地说,通过国家甘蔗品种登记才能称为甘蔗品种。
“像桂柳05136那样?”记者接着问。
“没错。”卢文祥干脆地回答。
提起桂柳05136,卢文祥眼里的光似乎更亮了,这是他带领团队培育近10年才成功的品种。
“甘蔗良种培育是个系统工程,一个品种的诞生可能要10年甚至更久。”卢文祥说,“没有长久的定力,干不了这个活。不仅要勤奋,还要经得起时间的磨炼。”
卢文祥与农业育种结缘,始于1981年到柳城县农业推广站任技术员,干的是技术推广、杂交水稻制种的活。1991年,他被调到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专门研究甘蔗种植。
“那时候,农民种的蔗种都是从台湾或国外引进的,产量、糖分、宿根性等农艺性状表现不佳或水土不服,影响糖业发展,自主培育甘蔗良种迫在眉睫。”卢文祥认为,柳城是甘蔗育种的好地方,它处在我国最北的蔗区,有霜寒也有干旱的气象情况,土地贫瘠,甘蔗能在这里长得好,到别的地方也能长得好。
卢文祥对甘蔗品种的选择有着严苛的要求。“好的品种是耐旱、耐寒、高产、高糖等20多个优良性状的集合体,育种要选‘帅才’,不选‘将才’。”他说,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身上任何的小缺陷都会被放大。“让农民受损,他们会骂我的!”
在卢文祥的甘蔗育种生涯里,不少甘蔗品种材料已经培育了七八年,在最后关头发现容易倒伏、多虫害或糖分低等缺点,而被“一票否决”。
“甘蔗品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为了找到让农民满意、糖企接受的良种,卢文祥一头扎进甘蔗地里,努力寻找性状最优的甘蔗,再拿回甘蔗研究中心进行繁育、试验、研究。
2005年,卢文祥应用自行研发的甘蔗株型选择技术和霜旱胁迫选择技术,从10多万株甘蔗实生苗中选育出桂柳05136,于2014年5月通过广西甘蔗品种审定和国家甘蔗品种鉴定。
“桂柳05136比新台糖22号的蔗糖分提升了0.7%,单产提高11%。”卢文祥说,它有着宿根性强、抗旱、抗寒等优势,综合性能优良。
目前,桂柳05136在全国种植面积累计超过2500万亩,占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38%,成为我国第五代甘蔗品种更新的标志性品种。“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选育与应用”项目获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桂柳05136取得那么多成绩,但在卢文祥眼里,它并不完美。
“桂柳05136也有缺陷,比如抗倒伏性不够强,局部种植的宿根性较弱等。”卢文祥坦言,甘蔗品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过几年,桂柳05136也会被新品种替代,这是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坚持干甘蔗良种选育工作的原因。”
“育种就是为了让农民认可,让糖企满意”
看着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育种基地里,正在拔节生长的50多个甘蔗品种材料,卢文祥笑着说:“比桂柳05136还好的品种就在这堆材料里,已经有几千亩在试种了。”
“它好在哪里呢?”记者问道。
“现在劳动力少,依靠人工的精耕细作也少了。新品种在高产高糖的同时,在耐旱、耐贫瘠土壤、耐虫害等方面,要有更好的表现。”卢文祥说,就他认准的这个品种材料来说,今年最高亩产可达12吨,糖分检测的田间锤度最高达25%。“再经过几年试验,也许就能问世了。”
卢文祥走到育种基地仅剩下蔗蔸的地方,停了下来。“就是这里,农民都砍走拿去种了。”他笑着说,“农民经常来这里选种,他们经验丰富,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是好的。”
“为什么要让农民自己来选种?”记者不禁好奇地问道。
“甘蔗,一头连着蔗农,一头连着糖企。如果我们选育的甘蔗,农民都不要,我们要来干什么。”卢文祥毫不犹豫地说,“育种就是为了让农民认可,让糖企满意。农民增收,糖企有效益,整个蔗糖产业就好了!”
如今,柳城县已育成桂柳一号、桂柳二号、桂柳05136、桂柳07500、桂柳07150、桂柳1539等6个甘蔗新品种,以及柳城15—41、柳城17—190等一批甘蔗新品系,为做强甘蔗“芯片”,“糖罐子”端得稳、端得牢作出了重要贡献。(朱柳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