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产业大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广西如何抢抓机遇拔节向上-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2/02 09:55:14
来源:广西日报

中国竹产业大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广西如何抢抓机遇拔节向上

字体:

【原标题】中国竹产业大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广西如何抢抓机遇拔节向上

  在博白县林产家具特色产业园,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吸人眼球,准备春节期间乔迁新居、举办婚礼的人们对其格外青睐。

  南宁市林业部门部署2024年三大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竹资源开发利用,打造竹产业全产业链赫然在列。

  2023年11月下旬在南宁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林木业大会上,琳琅满目的竹制品备受关注。除传统的竹家具、竹质日用品外,竹建筑、竹建材、竹质工艺品等令人眼界大开。

  ……

  这些扎堆热闹起来的竹制品,让人们强烈地感觉到,中国竹产业大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那么竹资源丰富、竹加工历史悠久的广西,该如何乘势抢抓机遇、拔节向上呢?

  顶层设计高位推动 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2021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又进一步制定《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顶层设计已经明晰,政策利好正在配套,竹类产区普遍闻风而动,广西也抢抓机遇,奋起直追。

  谈论竹类,无论资源、面积、蓄积量,还是产品数量、产业规模、国际贸易,中国均居世界首位。

  以2019年12月31日为数据汇总时点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竹林地1.05亿亩,约占全球的1/4;其中广西拥有竹林地578.25万亩,约占全国的5.5%,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位居中上水平。另据权威数字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竹林面积增加到1.29亿亩,其中广西约为700万亩,增长幅度跟全国大致同步,均在20%以上,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广西林科院相关专家认为,与油茶面积相差一两百万亩的广西竹林,距离“千万亩”并不遥远。进一步增加竹林面积,可以在广大乡村的房前屋后、村头寨尾、道旁路边、河岸塘沿等空闲地上多做文章,不与用材林、经济林争地。因此,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像打造“千万亩面积、千亿元产值”油茶产业那样,将竹产业打造成广西林业的另一个“双千”产业,有着不无可能的想象空间。

  据国家林草局统计,全国竹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820亿元,剧增至2022年的415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广西竹产业产值缺乏有组织的统计,一般认为目前年产值数十亿元,自治区林业局规划2025年全区竹产业产值为100亿元。显然,广西竹产业的经济规模在全国比较落后,与广西竹资源的丰富多样很不匹配。

  “广西竹产业迫切需要顶层设计、高位推进。首要工作是在全区范围内对竹资源、竹产业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制定能够落地的竹产业发展规划和可行管用的政策措施、管理机制。只要政府强力推动,科技给力支撑,企业积极参与,群众热烈响应,广西竹产业一定能够奋起直追,成为后起之秀。”广西林科院专家说。

  传统制品提质升级 竹类食品做强阵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国家。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概而言之:“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又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产品种类繁多,绿色生态,造福一方,发展极具活力和潜力。主导产品包括竹材人造板、竹建材、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浆纸、竹纤维制品、竹炭、竹醋液、竹笋加工品、竹叶提取物等十大类上万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建筑、运输、包装、家具、装饰、纺织、造纸、食品、医药、旅游、康养等领域。

  第一届世界林木业大会上参展的竹建筑、竹房屋、竹家具、竹餐具、竹文具、竹装饰、竹工艺品等应有尽有,完美展现着现代人返璞归真的“全竹生活”。

  广西素有竹加工传统,主要生产日用品、工艺品和生产工具三大类,主产地大都通过“公司+农户”方式组织编织等,与市场上令人喜爱的电脑竹键盘、竹鼠标、竹质计算器、竹壳家用电器等相比,产品显得较为低端低值。

  “在环江,有一位大学毕业后在城市从事竹艺设计的90后男青年,产生用竹子造自行车的灵感后,返乡专心研制竹质自行车。第一辆样车一出来,就被一名瑞典人以4500元的价格买走。从此他顺势办厂创业,生产款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竹制山地车、公路车和儿童车,价格从数百元到千元上下,主要销往瑞典、丹麦、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等国,累计出口量数以万计。”自治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像这样秉持“以竹代塑”“以竹代钢”“以竹代木”理念,创新开发适应市场潮流的高端高值产品,应当成为广西传统竹制品提质升级的主攻方向。

  竹笋还是“森林蔬菜之王”,素来是老百姓喜欢的家常菜。在我国,可食用的竹笋多达200余种,其中质佳味好的有30余种。

  广西田林特产八渡笋,历史上是中国四大贡笋之一,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成为种植面积数十万亩的特色产业,加工成鲜笋、酸笋、笋干等系列食品,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柳州螺蛳粉异军突起,作为主要配料的酸笋需求暴增,原料笋收购价格随之飙升,不仅拉动柳州市笋用竹每年以万亩规模扩大种植,田林八渡笋也与柳州螺蛳粉形成紧密对接,两地产业相得益彰。

  在贵港、钦州等地,从生长着的竹子上提取竹汁饮料、酿造竹筒酒,已经发展出成熟技术,生产出畅销产品,产生了龙头企业。

  竹笋、竹汁、竹酒等竹食品,组成了广西竹产业特色优势产品的可观阵容。

  一二三产前后贯通 成龙配套自我循环

  生产竹食品每年淘汰、废弃的老竹,都是大有用场的竹材,正好与林浆纸、人造板有效对接,作为主料或辅料生产竹浆纸、竹质板等新产品。

  目前,中国造纸以废纸浆和草浆为主,木浆占比不到20%,竹浆仅占1.6%。据介绍,竹浆明显优于蔗渣浆及其他草类浆,也不比木浆逊色,其性能介于针叶材木浆和阔叶材木浆之间,既可单独作主料,也可作辅料与木浆、草浆配用,生产多种质优价廉的文化用纸、生活用纸和包装用纸。

  在中国木材需求半数依赖进口的情况下,当前我国竹资源利用率不足55%,广西与此差距更大。竹农反映,一根毛竹卖价低至5元,也乏人问津;用于造纸的竹材有些地方收购价低至250元/吨,不及松杉桉的一半,而竹材采伐成本却高达200元/吨。崇左、百色等地早有大企业利用竹浆造纸,现有竹材已经不够用,崇左市规划发展100万亩竹林。广西作为林浆纸、人造板最大产区,需要大量竹材,而本可大展拳脚的竹材却因价格低、利润薄出路难寻。

  自治区林业局专家认为,突围路径无非两条:一是扩大竹材作为原料对接林浆纸、人造板两大产业的渠道;二是打造大规模利用竹材的高端高值加工链。例如像柳州螺蛳粉那样,通过二产三产拉高原料笋的收购价,位居一产的竹子种植业才能大发展。

  记者在东南亚风景名胜区和宾馆酒楼等地都能看到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竹建筑。2023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G20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峰会,当地乡村工匠特意造了一座全竹穹顶建筑,用作与会世界领导人的午餐场所。

  竹建筑、竹景观、竹装饰既相互关联、附加值高,又能大规模利用竹材,广西有条件有必要借鉴发展。广西林科院专家建议,可考虑结合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改造、提升,将竹建筑、竹景观、竹装饰融入规划设计,二产对接引进或本土的加工企业,一产再与之建立竹材基地保障合格原料,前后贯通一二三产、就近实现自我循环的竹产业链,完全可以在八桂大地上成龙配套。

  广西林科院建立了竹子研究团队,经多年研究试验和技术推广,大面积笋用竹林和材用竹林单产竹笋或竹材,由以前每亩1吨提高到2—3吨,产值由每亩300—600元增加到1000元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各类竹加工企业约600家,初步涵盖竹浆造纸、竹材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笋、竹炭、竹编、竹纤维制品、竹汁饮料、竹筒酒等领域,出口市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二产业从总体上看,广西竹加工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企业以中小型为主,有待开发高端高值产品,打造高知名度品牌,培育高竞争力的大企业。

  广西风景竹林主要分布在漓江、融江和左右江的两岸;桂林猫儿山和南宁狮山公园、青秀山竹园、青秀湖公园等不少风景名胜区,也营造了竹林景区。不过,与先进省份竹海式景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高水准的人造竹建筑更不多见,第三产业有待在通盘考虑、科学布局的基础上,高起点、成规模建造竹质硬设施,同时融合竹食品,营造竹文化,提升竹魅力。(通讯员 董仕杰 黄大勇 记者 袁琳)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