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18年,我记录他们这群“龙的传人”-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2/15 09:18:29
来源:新华网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18年,我记录他们这群“龙的传人”

字体:

  拜访邹玉特师傅时,他正坐在许多“龙”中间扎制炮龙,迎接“中国炮龙之乡”广西宾阳县龙年新春炮龙节。

  我在门外唤一声“邹师傅”。正在门口忙碌的他,转头往外一看,眯缝的双眼闪出意外的光芒,“呀,是你啊!我们有好几年没有见面了!”说完握着我的手,呵呵笑起来。

  我第一次拍他扎炮龙是在2006年。18年来,岁月流逝,但炮龙文化没有老去,对很多像邹玉特这样的炮龙艺人而言,那颗热爱炮龙文化、传承技艺的心没有变老。

  也正因此,一条条炮龙才得以在宾阳县炮龙节上,年年起舞,岁岁狂欢,一如千百年来,“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

2024年1月16日,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三联街,邹玉特在装龙珠。

  邹玉特师傅的家乡宾阳县,位于广西中南部,被誉为“中国炮龙之乡”。宾阳炮龙节是当地汉、壮民族文化融合的民间节庆,至今已有千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上举行。

  炮龙节期间,一条条炮龙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锣鼓声和欢呼声中狂欢起舞。人们将一串串鞭炮扔向正在起舞的炮龙来“炸龙”,很多人伺机从炮龙身下穿过,或拔下几条龙须、扯下几片龙鳞,祈求好运。舞龙者光着膀子,头戴斗笠上下起舞,在鞭炮的“海洋”里狂欢,直至炮龙被鞭炮炸烂。炮龙在宾阳县城大街小巷起舞,市民游客自发前来参与狂欢。

2016年2月16日,在广西宾阳县文化广场,当地群众舞炮龙参加表演比赛。

2016年2月16日,在广西宾阳县文化广场,当地群众舞炮龙参加表演比赛。

2017年2月7日,广西宾阳县宾州镇群众在舞炮龙。

  炮龙的材料主要是竹片和纸张。龙头和龙尾由竹篾扎制,用砂纸装裱,龙身由麻绳串联,以龙布装饰。短的龙身有7节,长的有11节,全长在30米至40米不等。现在,宾阳炮龙的眼睛不再是用黑墨水来画,而是装上了手电筒。舞龙时,龙眼光芒四射,如蛟龙腾云驾雾。

2016年2月18日,在广西宾阳县城,一条“炮龙”在鞭炮中狂欢起舞。

2016年2月18日,在广西宾阳县城,群众在争摸龙头祈求吉祥。

2016年2月18日,在广西宾阳县城,人们将只剩骨架的“炮龙”焚烧,寓意“送龙归天”。

  炮龙年年起舞,和艺人们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分不开。他们把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美好祝愿,融入自己对千年技艺的传承,一丝一线一纸一篾默默为炮龙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邹玉特就是这样的人。今年70岁的邹玉特家住宾阳县宾州镇三联街,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邹家第三代炮龙扎制传人,他接过父亲的衣钵扎制炮龙已超过40年。

  邹玉特的祖父邹贵升是宾阳县宾州镇一个豆腐小商贩,他在起早贪黑推着磨盘做豆腐养家糊口的同时,还学会了扎炮龙,几根粗竹子经他双手一弄,便是一条活生生的炮龙,他也因此成为宾阳县一位有名的炮龙艺人。

  邹玉特的父亲邹永生,自幼帮父亲邹贵升推磨磨豆腐。为了舒缓劳累的气氛,邹贵升常常一边做豆腐一边给邹永生讲述宾阳炮龙的历史和扎炮龙的技艺。慢慢地,邹贵升将自己扎炮龙的整套技艺传授到儿子邹永生的手上。

拼版照片: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三联街,邹玉特在扎制炮龙(上图摄于2006年4月5日,下图摄于2024年1月16日)。

  由于长年耳濡目染,扎炮龙这个需要细心和技巧的手工艺,自然而然地传到了邹玉特的手上,使他成为邹家第三代“龙的传人”。22岁那年,邹玉特独立扎制的第一条炮龙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狂欢起舞。自此,宾阳县多了一位扎炮龙的师傅。

  目前,宾阳县有炮龙扎制艺人近20人,不少人是邹玉特这样的“祖传龙的传人”。扎制炮龙是一个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手工活,仅龙头就有1000多个捆绑点,一条炮龙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半个月才能完成扎制。每年炮龙节后,炮龙扎制艺人又开始为新一年的炮龙节忙碌,有的人几乎整年的时间都花在精心扎制炮龙上,甚至直到炮龙起舞的前一刻。

拼版照片: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三联街,邹玉特在扎制炮龙(左图摄于2006年4月5日,右图摄于2024年1月16日)。

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邹玉特在扎炮龙(2016年2月16日摄,拼版图片)。

  2016年2月16日,邹玉特师傅在和我谈起冯存德老人时,言语之间满是感慨。有一年,广西一个县筹办米粉节,要扎一条长龙,邀请邹玉特师傅前去扎龙,他当时有事在身,就把这个邀请给了冯存德老人。冯存德老人欣然答应。由于老人扎这条龙时精益求精,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材料。“那次,他几乎没赚钱。”邹玉特师傅一再重复这句话,表达对这位老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精神的敬佩,对老人大量付出没有得到该有的经济回报的歉意,“那是我让他去的啊!” 

  2011年2月12日,家住宾阳县宾州镇中和街的冯存德老人,坐在一堆扎龙的竹篾里一句一顿向我讲述他扎龙的故事。

  “我以前是一家印刷厂的工人,由于受宾阳舞炮龙习俗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从各类书籍里琢磨龙的形象。”当时,这位已是一头银发的老人对我说,从1981年开始,他就开始潜心扎龙。但是,有时候并不是付出越多收获越大。

  “这条龙,我们两个人足足做了一个多月。”当时,冯存德以他一条价格为1800元的炮龙为例对我说,“除去成本,我们每个人平均月收入不到700元。年轻人要以这个来维持家庭生活是靠不住的。”

  “其实,龙作为中国人传统崇拜的一种图腾,人们只从传说中大概知道龙生五相:麒麟头、蟒蛇身、鹿角、鹰爪、鲤鱼尾。真正的龙,应该活在人们的心中。”冯存德老人说,宾阳炮龙最主要的特点是造型美观、结构牢固。在几十年的扎龙中,他一直向这个目标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古老的工艺,不断追求炮龙新的艺术美。

  很可惜,这位老艺人把手艺留给这个世界,自己永远到另外的世界去了,我常常在怀念之余感慨民间技艺和文化传承的迫切和可贵。

  令人欣慰的是,炮龙扎制技艺和炮龙文化依然在宾阳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就算扎制炮龙收入不高,依然没有影响炮龙艺人对这门技艺的热爱和坚守。在他们看来,扎炮龙不仅仅为了生计,有时文化的传承比生计更重要。

  邹玉特师傅说,4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围着炮龙转,少一年不扎龙心里就不舒服。平时,他还到当地一些学校传授炮龙扎制技艺、传承炮龙文化。今年,为了迎接龙年炮龙节“百龙舞宾州”,邹玉特师傅几乎花了一年时间扎制了24条炮龙。

2017年1月5日,在广西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邹玉特(前排右二)在教学生扎制炮龙。

2016年2月16日,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三联街,邹玉特在装饰一条炮龙。

2024年1月16日,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三联街,邹玉特在扎制炮龙。

  握别时,邹玉特师傅和我站在炮龙堆里拍了一张合影。

  我说,我们上一次合影是8年前,今天我们还要一起站在这炮龙堆里合影,一起祝福这片诞生炮龙的大地风调雨顺,祝福中国龙文化在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

  我笑了,邹玉特师傅笑了,在场的人都笑了,爽朗的笑声里洋溢着满满的憧憬和祝福!

拼版照片: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三联街,邹玉特师傅和我合影(上图摄于2016年4月5日,下图摄于2024年1月16日)。

策划:李尕

统筹:费茂华、刘金海

记者:陆波岸

编辑:徐金泉、刘金海、吕帅、郝建伟、程婷婷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