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锦:五彩经纬创新传承织就千年之美-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6/06 17:38:08
来源:新华网

广西壮锦:五彩经纬创新传承织就千年之美

字体:

  新华社南宁6月6日电(记者 黄浩铭)一排排形态各异的生肖玩偶,各式花纹图案的饰品,充满民族元素的领带、提包、挂件……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的工作室里,用壮锦制作而成的产品琳琅满目。

6月4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在工作室查看壮锦产品。新华社记者 黄浩铭 摄

  工作室的中央位置,一台老式的竹笼织锦机见证着壮锦悠久的历史。

  壮锦是广西的代表性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岁开始学织壮锦,从一名年轻的织娘到壮锦工艺传承的代表性人物,谭湘光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为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传统的壮锦一般用竹笼机织就。手工艺人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按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

  数万次重复单调的动作只能织出几公分,故有“寸锦寸金”一说。

  传统的壮锦织造速度慢,宽幅只有30公分。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手工艺人容易患上腰椎病,而效率的低下和宽幅不足也限制了壮锦的产品类型和市场推广。

  面对产品销路不畅、人才匮乏等困境,一些壮锦织造厂当时纷纷转型或倒闭,手工艺人被迫转行。这让谭湘光认识到,这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产品创新和产量提升方面下功夫。

  为了织出更丰富的纹样,她把壮锦宽幅从30公分扩大到45公分,后来又进一步提升到3米;还通过机械化织造,实现规模化产出,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让壮锦生产规模化的同时,谭湘光并没有忽视手工传统技艺的传承。她在广西的一些职业院校开设壮锦织造技艺课程,把手工织锦技艺教授给学生。谭湘光大师工作室也作为部分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宽幅与产量的有效提升和年轻力量的不断加入,为壮锦在设计与应用上的创新打下基础。以往,壮锦多用于制作头巾、布袋、婴儿背带等,但在谭湘光团队的不断探索下,数码产品保护套、化妆包、马面裙等壮锦产品不断推出,图案和纹路也更加丰富。

  这些贴近市场和潮流的创新更多得益于谭湘光团队里的年轻人,范丽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6月4日,两名实习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的工作室里制作壮锦产品。新华社记者 黄浩铭 摄

  2015年,范丽华在校学习服装设计时接触到壮锦,被其精湛技艺和华丽质感深深吸引。第二年,范丽华以一组融入壮锦元素的原创服装作品参加学校组织的展览,并加入谭湘光的团队,从事产品设计、研发和品牌推广工作。

  “我们研究网络及社交平台上的流行趋势,分析时尚品牌的新款产品,融合最新时尚元素后推出我们的产品。”范丽华说,随着在校实习生等年轻人不断加入,工作室的设计团队已有6人,设计的壮锦生肖摆件、服饰配件等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不少产品刚推出就销售一空。

  “今年我们通过线上销售每月可以卖出10多万元的壮锦产品,随着粉丝量的增加销售额还在上涨。”谭湘光介绍。

  去年开始,她和工作室的年轻人组建新的电商团队,通过短视频展示各类壮锦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定期进行直播卖货,近期的一场直播就卖出了1万多元产品。

  谭湘光过去只专注于壮锦产品的生产,很少看手机,现在每天都要刷几小时短视频,不仅寻找创作灵感,也会销售产品。

  她说,电商直播带货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壮锦产品,年轻消费群体对壮锦的热爱也让她充满信心。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壮锦产品也是各类展览的常客。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麦西认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元素产品的表达与个性化需求,为壮锦产品创造了市场新机遇,既包含传统技艺又结合了现代美学的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壮锦正由‘挂在墙上的艺术品’向生活中‘流动的艺术’转变,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麦西说。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