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日到了!请查收中国这份绿意盎然的“成绩单”-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6/06 08:45:16
来源:新华网

环境日到了!请查收中国这份绿意盎然的“成绩单”

字体:

  守绿水青山,护生态净土。

  6月5日是环境日。一份绿意盎然的“成绩单”——《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让我们看到了更美丽的中国:

  天更蓝——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

  水更清——全国地表水优良(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9.4%;

  山更美——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

  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有目共睹。

  这些年,呼吸的空气更清新。

  广西南宁,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的梁璇静带来了一组“北京蓝”的数据——从雾霾笼罩到如今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蓝天,北京PM2.5浓度从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32微克/立方米。

  每一微克的改善,都凝聚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几年,北京的能源更清洁,车辆更低碳,企业更绿色……

  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好于年度目标,“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8.6%。

  这些年,流淌的河流更清澈。

  广西桂林市阳朔生态环境局的谢佳伶带来了一瓶清澈透亮的水。这瓶水,取自漓江的阳朔段。

  曾几何时,农业面源污染等流入漓江,漓江失去了清澈的底色。为守护好漓江,当地对入河排污口登记造册,完成整治,并为母亲河定期“复查”,护好一江清流。

  让人欣喜的是,改变的不仅是漓江。公报显示,去年,全国地表水优良(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9.4%,“十三五”以来实现“八连升”,累计上升21.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7.9个百分点。

  广受关注的大江大河,水质改善更明显。2023年,黄河流域水质首次由良好改善为优,长江、黄河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这些年,祖国的山川更美丽。

  人们用汗水浇灌出点点绿意,装点着祖国大地。来自内蒙古的治沙工程师田旺告诉人们,一代代人不懈努力,库布齐沙漠已经从曾经的“死亡之海”蜕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

  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

  我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6月5日,在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4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名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向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颁授聘书。新华社记者 梁舜 摄

  从全球来看,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依然严峻。

  “我们的地球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保护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诺生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当前,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影响着超30亿人,希望大家一起参与恢复土地、增强抗旱能力、防治荒漠化的全球运动。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随着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我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贡献者和践行者。

  一把再生纸制作的折扇,凝聚着杭州打造“无废城市”的努力;一片美丽海湾,演绎着厦门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变化;一个零碳社区,展现着上海市民践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的行动……活动现场的一个个小故事,如同一扇扇窗口,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懈努力。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我们的每一份努力,无论大小,都将成为构筑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基石。建设美丽家园,你我都是行动者。

  策划:陈芳

  采写:高敬、李欢、黄耀滕

  编辑:杨丽萍、秦交锋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