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区:科学修复合理利用 守护“漓江之肾”-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4 06/12 08:48:22
来源:临桂区委宣传部

临桂区:科学修复合理利用 守护“漓江之肾”

字体:

  近年来,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以湿地保护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统筹推进规划、管理、保护、修复和科普宣传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

  今年4月,彩鹮首次现身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彩鹮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在浅水湖泊、沼泽等淡水水域,出现在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实属罕见。

  临桂区把保护好“漓江之肾”作为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具体行动,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加大湿地环境整治和修复力度,坚持用好”山、水、城、文”资源,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有效提升了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格调品味,吸引了各地群众前来打卡,促进文旅复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切实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如今的会仙湿地已被打造成一个集岩溶湿地保护、湖泊湿地修复、湿地生态旅游与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据统计,目前公园现有维管束植物328种,有脊椎动物29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 29种。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先后获得桂林市研学基地、广西第四批自治区级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自治区“十四五”期间第一批广西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并于2023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公园每年游客量达到六万人次。

  临桂区坚持以林长制、河长制为抓手,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推动湿地保护的立法建设,《桂林市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规定》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实现了用法治方式保护湿地,制度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确保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2023年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5G+智慧管护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依托5G网络基站、5G+千里眼、5G+灾情防控系统等技术优势,能够实现“一张图”监测,湿地管理也从“人管”迈入了“技管”的新阶段。

  临桂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主任李铭说:“近年来,临桂区相继实施了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和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通过清理有害生物,河道疏浚,生态护岸修复,退塘还湿等措施,恢复湿地面积800亩,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环境。”(秦丹 梁永健)

【纠错】 【责任编辑: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