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更乡村民忙着采摘金银花。(蓝德龙 摄)
忻城县思练镇光大牧业澳湖羊。(蓝春青 摄)
忻城县思练镇里伴村村头风景。(忻城县粤桂办提供)
在忻城茧丝绸产业园项目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进行倒筒作业。 (蓝春青 摄)
在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标准化桑蚕生产示范基地,工人正在给蚕虫喂桑叶。(蓝春青 摄)
近年来,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依托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补助资金以及粤桂协作、中央定点帮扶的支持,实施产业奖补项目,增强脱贫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月,走进广西忻城县思练镇里伴村,一幅印有“粤桂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字样的壁画格外醒目,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连通各家,青瓦白墙的民居鳞次栉比,房前屋后桑树连片,农家小院果蔬飘香……
里伴村的美丽蝶变,是忻城县积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忻城县统筹抓好乡村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创建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产业、有内涵的美丽乡村,助力群众持续增收,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治理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为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选定示范点,忻城县通过“封山育林+补植”方式,引导北更、遂意、古蓬、红渡、思练等乡镇大面积种植任豆、竹子、桑树、油茶等经济林木,并在任豆下套种金银花,打造万亩生态绿色长廊。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22%,石漠化面积从945.6平方公里减少到832.52平方公里。
忻城县坚持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创新实施红渡镇“蚕舞银丝”赋能乡村振兴、北更乡“点石成金”石漠化综合治理、思练镇“牛羊兴业”生态种养循环和红水河流域“碧水淘金”产业融合发展等一批典型实践项目,于2023年获评国家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今年,忻城县投入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700万元在城关白沙、红渡宿圩、果遂北陇等村屯建设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利用粤桂协作对口帮扶资金300万元在欧洞乡里苗村秀洞屯、双林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前,全县已完成6个饮用水源地保护设施、76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79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
实施产业帮扶 激发村民参与内生动力
忻城县加大产业投入力度,持续发展桑蚕、糯玉米、育肥牛、育肥羊、优质稻等五大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全县桑园面积25.32万亩,养蚕户7万户,产值23.6亿元;肉牛出栏3万余头,肉羊出栏10万余只;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29元,增长7.2%。
“去年我家养了2头牛、10只羊,获得产业补贴5000元,年底卖了1头牛和4只羊收入2.4万元,加上养蚕收入,总额超过3万元。”遂意乡弄江村脱贫户何美秀说,农闲时,她还跟丈夫在附近做零工,一年务工收入也有三四万元,生活很有盼头。
今年,忻城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忻城县2023—2025年肉牛(肉羊)产业奖补方案等文件,同时实施2024年产业到户以奖代补项目(含易安后扶),安排2024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补助资金5870余万元用于实施产业奖补项目,提高脱贫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安排500万元用于鼓励脱贫群众发展庭院经济,让庭院“方寸地”变成产业“增收园”。
突出示范创建 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忻城县深入实施“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创建工作,强化已命名示范带、示范群和星级村带动作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县131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的有96个。
入选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的古蓬镇龙利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秦远莲,带领群众发展五黑鸡养殖和竹笋种植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9.14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95.33万元。
红渡镇六纳村标准化桑蚕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六蝶、渡江等5个行政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
“我们要统筹兼顾,从大局出发,整合资源,多方联动,一个村一个村地抓好,以点带面,辐射全县,滚动建设一批又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忻城县县长沈国章说。(蓝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