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孕育一个产业-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4 10/28 11:37:43
来源:广西日报

一粒种子孕育一个产业

字体:

原标题:一粒种子孕育一个产业

  秋收时节,博白县松旺镇潭莲村水稻制种基地,金黄稻浪翻滚,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一茬茬稻穗被脱粒、装车,运往烘干仓库。

  “基地今年新种了2000多亩,总种植面积达1.3万亩,亩产在160公斤以上。”基地负责人李民辉脸上难掩喜悦,水稻制种产量虽比普通水稻低不少,但售价高达20元/公斤,效益是普通水稻的3倍。

  一个小村庄为何种上了制种水稻?

  答案在该县农科所的水稻种子种质库里。

  “种质库保有从全国各地搜集引进的水稻种质材料3000多份,全天候保持0℃,是广西最大的县(市、区)级种质库。”博白县农科所副所长黄宗宏告诉记者,博白是农业大县,也是人口大县,多一份种质材料,就多一份育种成功的希望。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种子质量低,水稻产量普遍较低。

  于是,博白的一群“土专家”进行了不断地科学探索。从全国各地搜集种子材料,该县育种专家王腾金育成杂交水稻“博A”;次年,又用“博A”与恢复系“测64—7”配组,育成感光型杂交晚籼新组合“博优64”。

  作为广西唯一一家开展育种研究的县级农科所,40多年来,该所先后涌现出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奖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王腾金,以及张达霖、李耀球、刘伟等一批本土优秀育种专家。

  截至目前,该所育成“博A”等8个水稻不育系,审定“博优64”“团结1号”等32个水稻品种,为广西、广东、海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粮食高产稳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博优64”总计推广种植5900万亩,增产效益达20.83亿元。

  手握种子“芯片”,制种产业孕育而生。博白县种子管理站站长李泰旺介绍,该县常年水稻制种种植面积维持在3万亩左右,一直是广西最大、华南重要的水稻制种基地,与20多家种子企业签订订单,杂交水稻种子销往四川、湖南等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和广西、广东、海南等华南稻作区,部分出口到越南、缅甸等国。

  2022年3月,博白县入选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是目前我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博白县农业局副局长黄彬介绍,该县适宜制种的水田面积达20多万亩,气候条件适宜,是全国少有的可实现同田双季制种的地区。

  水稻制种种植是一个精细活。一颗水稻种子从播种到收获需要110天左右,历经制定父、母本合理播差期、花期预测、除杂、人工辅助授粉等流程,全过程需要精细化管理,才能确保种子质量与丰收。

  在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博白县龙潭核心示范区内,一个太阳能的小型气象站引人注目。该气象站可实时掌握区域内湿度、气温、风速等讯息,为制种户开展播种、插秧、施肥、打药、人工辅助授粉等作业提供参考。

  以入选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为契机,该县持续撬动政策、资金、资源向水稻制种产业倾斜,统筹推进强“芯”补链工作,打造了4万亩高标准制种基地,扶持引导制种大户建设11个种子加工点,实现杂交水稻制种区的耕、种、收等主要环节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据统计,今年,该县杂交水稻制种种植面积由2022年的3.2万亩跃升至4.2万亩,预计总产量达880万公斤,产值达1.7亿元。

  水稻制种已成为当地农户的重要增收途径。70岁的李武胜是博白县助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参与管理一个270亩的制种水稻基地,年收入达30多万元。据统计,该县水稻制种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3000人。

  今年10月,博白县联合大北农集团成立博白县创种华南优质稻研究院,依托该县杂交水稻种质资源,建设国家农作物品种评价基地,开展杂交水稻育种攻关,力争6年内育成3个以上适宜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和华南稻作区的优质高产香型杂交水稻新品种,着力提升博白种业全产业链的科技竞争力。(记者 邓盛龙 见习记者 张钰斌 通讯员 朱夏慧 吴 宇)

【纠错】 【责任编辑: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