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桥上望江海-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10/28 11:36:51
来源:广西日报

海棠桥上望江海

字体:

原标题:海棠桥上望江海

海棠桥。邓培璐/摄

  平陆运河风物志

  900多年前的一个春日,南宋词人秦观驻足郁江之畔的一座石桥上。

  骤雨初歇、阳光明媚,江上波光点点、两岸草木葱茏,南国醉人的春色,让他暂时忘记了屡遭贬斥、背井离乡之痛,写下了“瘴雨过,海棠晴,春色又添多少”的名句。

  这座始建于唐代、坐落于今横州市月江湾附近的石桥,由此得名“海棠桥”。

  秋日午后,记者与横州市博物馆研究员郑培分一起,步出淮海书院,绕过海棠亭,走向海棠桥。

  远望海棠桥,在香稻溪注郁江入口处,如弯月,横卧于溪上,桥长32米,高8米,桥面宽1.8米,砖石、围栏仿古而作。桥下溪水潺潺、桥外江水滔滔,与古横州八景所述“郁水飞泻过西津,海棠暮雨碧沉沉”仿佛。

  不止美景,更是江海交通要处。从月江湾顺流直下,可达富庶的珠三角;溯江而上,数十公里处便是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起点平塘江口。

  林荫小道蜿蜒向前,传奇故事娓娓道来。

  史载,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曾担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馆编修,名属“苏门四学士”、被苏轼誉为“山抹微云秦学士”的秦观,编管横州,“寓浮槎馆”。

  行数十步,郑培分与记者来到这座被秦观赋予了诗情画意的海棠桥。

  “秦观曾在《浮槎馆书事》中盛赞‘鱼稻有如淮右,溪山宛类江南’,从中可见当年横州的物阜民丰。”郑培分告诉记者,当地官民仰慕他的才学纷纷主动登门求教,与秦观交好的祝姓秀才还将他请到家中,与之诗酒唱和、纵论古今。

  一生功名蹭蹬的秦观,终于在横州找到了短暂的归宿。

  他手不释卷、以文会友,一面“挥汗读书不已”,一面“日长聊以销忧”。

  他创作的《月江楼》《醉乡春》《海棠春》等作品,以词抒怀、以歌咏志,给横州留下了诗意的怀想。在秦观的描摹和后人的吟咏中,海棠桥逐渐被定格,成为横州的文化名片。

  在祝姓秀才及横州众多士子的支持下,秦观在海棠桥畔设馆讲学,广收生徒,亲自讲授四书五经,更重视给学生传授写诗填词等知识,还教以礼义之节、成人之道,“经指受作文,皆有法度可观”。后来的淮海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秦观还教当地百姓种桑养蚕,发展经济,其所撰《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斯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

  900多年来,海棠桥、淮海书院、海棠亭等古迹历经多次修葺、重建,已成为后人参观凭吊这位北宋词人的必到之处;依据出土石刻像创作的秦观塑像矗立在海棠桥不远处,他单手握卷、双目有神,目光仿佛顺着滔滔江水直达大海。

  “横州予词人一个清净消愁之处,词人予海棠不朽之名。”驻足海棠桥上、遥望水天一色,郑培分顿生感叹,“今天之横州,花香四溢,已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茉莉之乡’‘世界茉莉花都’,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挖的第一条连通江海的大运河——平陆运河的起点,承载着广西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梦想,这是否是横州与词人的一种心灵上的契合?”(记者 孟振兴 通讯员 陈寿欢)

【纠错】 【责任编辑: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