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明在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扛着刚砍的竹子回家(10月29日摄)。
1944年出生的冯光明,是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村民。作为一名竹篾编织手艺人,他能将一根根普通的竹子编织成篮子、背篓、小鸟等精巧物件。
编织竹编用品,最基本的是要掌握破竹篾的技巧,将粗壮的竹子破为厚薄均匀且连贯的竹篾非常不容易。“开始学习破竹篾的时候,手指经常被竹篾刺破,双手都是伤口,前后学了一年才比较熟练。”冯光明说。从一根普通的竹子,到精美的竹编日用品,需要经历选竹、锯料、开竹、破条、撕篾、编织等十几道工序。通过勤学苦练,冯光明熟练掌握了竹篾编织技艺,从20岁开始独立编织,销售竹制品成了他补贴家用的方式。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冯光明不需要再依靠销售竹制品为生,但他对竹编依旧情有独钟。他经常把编好的竹制品送给亲朋好友和周围小学的学生们,让孩子们从小关注民间特色手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pagebreak
冯光明在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破开竹子(10月29日摄)。
1944年出生的冯光明,是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村民。作为一名竹篾编织手艺人,他能将一根根普通的竹子编织成篮子、背篓、小鸟等精巧物件。
编织竹编用品,最基本的是要掌握破竹篾的技巧,将粗壮的竹子破为厚薄均匀且连贯的竹篾非常不容易。“开始学习破竹篾的时候,手指经常被竹篾刺破,双手都是伤口,前后学了一年才比较熟练。”冯光明说。从一根普通的竹子,到精美的竹编日用品,需要经历选竹、锯料、开竹、破条、撕篾、编织等十几道工序。通过勤学苦练,冯光明熟练掌握了竹篾编织技艺,从20岁开始独立编织,销售竹制品成了他补贴家用的方式。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冯光明不需要再依靠销售竹制品为生,但他对竹编依旧情有独钟。他经常把编好的竹制品送给亲朋好友和周围小学的学生们,让孩子们从小关注民间特色手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pagebreak
冯光明在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编竹笼(10月29日摄)。
1944年出生的冯光明,是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村民。作为一名竹篾编织手艺人,他能将一根根普通的竹子编织成篮子、背篓、小鸟等精巧物件。
编织竹编用品,最基本的是要掌握破竹篾的技巧,将粗壮的竹子破为厚薄均匀且连贯的竹篾非常不容易。“开始学习破竹篾的时候,手指经常被竹篾刺破,双手都是伤口,前后学了一年才比较熟练。”冯光明说。从一根普通的竹子,到精美的竹编日用品,需要经历选竹、锯料、开竹、破条、撕篾、编织等十几道工序。通过勤学苦练,冯光明熟练掌握了竹篾编织技艺,从20岁开始独立编织,销售竹制品成了他补贴家用的方式。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冯光明不需要再依靠销售竹制品为生,但他对竹编依旧情有独钟。他经常把编好的竹制品送给亲朋好友和周围小学的学生们,让孩子们从小关注民间特色手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pagebreak
冯光明在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编竹鸟(10月29日摄)。
1944年出生的冯光明,是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村民。作为一名竹篾编织手艺人,他能将一根根普通的竹子编织成篮子、背篓、小鸟等精巧物件。
编织竹编用品,最基本的是要掌握破竹篾的技巧,将粗壮的竹子破为厚薄均匀且连贯的竹篾非常不容易。“开始学习破竹篾的时候,手指经常被竹篾刺破,双手都是伤口,前后学了一年才比较熟练。”冯光明说。从一根普通的竹子,到精美的竹编日用品,需要经历选竹、锯料、开竹、破条、撕篾、编织等十几道工序。通过勤学苦练,冯光明熟练掌握了竹篾编织技艺,从20岁开始独立编织,销售竹制品成了他补贴家用的方式。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冯光明不需要再依靠销售竹制品为生,但他对竹编依旧情有独钟。他经常把编好的竹制品送给亲朋好友和周围小学的学生们,让孩子们从小关注民间特色手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pagebreak
冯光明的女儿在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用父亲编的背篓装柚子(10月29日摄)。
1944年出生的冯光明,是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村民。作为一名竹篾编织手艺人,他能将一根根普通的竹子编织成篮子、背篓、小鸟等精巧物件。
编织竹编用品,最基本的是要掌握破竹篾的技巧,将粗壮的竹子破为厚薄均匀且连贯的竹篾非常不容易。“开始学习破竹篾的时候,手指经常被竹篾刺破,双手都是伤口,前后学了一年才比较熟练。”冯光明说。从一根普通的竹子,到精美的竹编日用品,需要经历选竹、锯料、开竹、破条、撕篾、编织等十几道工序。通过勤学苦练,冯光明熟练掌握了竹篾编织技艺,从20岁开始独立编织,销售竹制品成了他补贴家用的方式。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冯光明不需要再依靠销售竹制品为生,但他对竹编依旧情有独钟。他经常把编好的竹制品送给亲朋好友和周围小学的学生们,让孩子们从小关注民间特色手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