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化零为整 流转生金
——看合山市如何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
调研主题:山多地少地区如何高效利用土地保障粮食安全 调研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 耕地撂荒治理
粮食产业经营创新 粮食安全
调研时间:2024年10月
调研地点:合山市
视点提要
合山市区域面积仅有360多平方公里,其中约一半是山地或丘陵,土地细碎分散,开展机械化农业生产难度大,导致劳动力外流,一定程度上出现土地撂荒、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该市在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时面临着诸多考验。
然而,如今合山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0万亩,且大部分属于高标准农田,近年来,每年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稳中有升。1—10月,合山市完成粮食种植面积8.53万亩,初步统计产量达到3.02万吨,同比增长约4.5%。
据合山市副市长韦龙云介绍,在先天条件不足、产业底子薄的情况下,该市以“小田并大田”为基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治理耕地撂荒、探索创新经营模式等举措,不但提供了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思路,还探索了“怎样种地”的发展方向。
目前该市完成了“小田并大田”1.59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2.5%,覆盖全市19个行政村,覆盖率达65.52%,实现乡村产业增收6100多万元,在细碎地块中实现“掘金”。
该市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借鉴意义?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来到田间地头一探究竟。
1 从何处入手?——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基础
连日来,在合山市北泗镇高标准农田(在勤片区)粮食基地,千亩金黄色的水稻随风起伏,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年初,我们将平整好的土地分到农户手中,高标准农田使得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播种机、收割机等装备也提升了生产效率。”北泗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韦朝丽介绍,去年以来,合山市在北泗镇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推动土地平整,改良土壤,完善路网、蓄水池、水渠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打下基础。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将分散的小田块合并为集中的大田块,便于统一规划和管理,为后续的农业生产和耕地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合山整合社会资本和财政资金,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将贫瘠旱地、不规则细碎地、低洼易涝地整治优化,变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大农田。
截至目前,合山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覆盖3个乡镇的28个村,建设规模达10.3万亩。今年,合山市共种植晚稻3.38万亩,预计产量超1万吨。
2 谁来种地?——土地流转并集中经营
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益低等原因,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合山也不例外。
那么,谁来种地?
“我们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自筹一点、群众让利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对田、水、路重新整治优化,以‘确权不确田’的方式使地块集中连片,达到机械化作业标准。同时,探索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模式,以机械化替代部分人力,实现机械种地的同时,还给村民带来就近务工的机会。”韦龙云说。
合山市在河里镇马安村、五塘村、怀集村和岭南镇溯河村4个行政村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整出大田8810亩,规划建设好田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近日记者走访该示范区,只见农田规整平坦、机耕道路宽阔,灌溉设施一应俱全。
“今年好田水示范区共种植早稻5855亩,亩产达到500公斤,而在此之前,亩产才150公斤。”河里镇乡村建设综合保障中心主任姚政睿说,水稻收割后计划轮种冬小麦、秋冬菜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力农田增产增收。
河里镇马安村贡模屯蒙福兰一家是好田水农业示范区的受益者,他们将家中的13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通过土地租金、参与务工等方式增加收益。“现在每年有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我和丈夫在市里的工厂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谈及现在的生活,蒙福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据了解,今年以来,合山市好田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已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群众就业增收120多万元,该示范区获评广西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3 怎样种地?——创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治理耕地撂荒,可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那么,选择何种模式更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合山的方法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北泗镇六龙村将188亩土地改造合并为13块大地块,并完善路网、蓄水池、水渠等基础设施,集中连片统一流转,通过招商方式引进专业农业企业。企业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发展大棚蔬菜规模种植。
在企业的经营下,该村土地亩产值由原来的12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8000元/亩,提供的就业岗位为村民增加务工收入6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9万元。
同时,该市还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联营村企”,引导北泗镇北泗村等5个行政村整合资金联合成立“联营村企”泗滨农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方式,推进1400亩耕地“小田并大田”改造,发展葛根种植及深加工等产业,乡村产业由“一村一品”升级为“一镇一业”,村民享受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和务工报酬等多方收益。
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合山市积极探索“土地规模化、合作股份化、经营网格化、产业现代化”的“联营农场”模式,根据现代机械化耕种需要,打破田垄边界,整合小块田地形成规模连片“大农场”,划分数个适度规模网格,招募家庭农场主分包管护,土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三方均实行股份合作,构建多个“小家庭”联合经营“大农场”的适度规模农业产业新格局。
试点推行“联营农场”的河里镇,建设1500亩集育秧、插秧、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目前已具备育秧插秧2万亩/年、稻谷烘干105吨/日、大米加工50吨/日的产能,打造的品牌“洛灵湖壮乡米”上市销售,有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不断增强产业效益。今年以来,该产业中心育秧插秧1.4万亩,拖拉机、无人机等农机作业2万亩次,营业额约260万元,带动群众务工增收约70万元。(记者 李 晟 合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覃丽丽 罗姗姗 实习生 吕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