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桑梓情 共织“新丝路”——百色市田阳区坡洪镇郎含村致富带头人李艳的故事-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11/04 10:18:05
来源:新华网

不忘桑梓情 共织“新丝路”——百色市田阳区坡洪镇郎含村致富带头人李艳的故事

字体:

  新华网南宁11月4日电(王楚然 莫佳业 黄甜)在百色市田阳区坡洪镇郎含村,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她不等不靠,勤劳肯干,因地制宜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拓宽家门口就业渠道,带动周边群众持续增收、共同富裕,她就是引领群众依靠种桑养蚕致富的带头人——李艳。

  每天刚亮透,李艳就准时来到养蚕农户家中,针对不同蚕农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教她们如何及时为蚕房升温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降温天气。村民李丙杯是去年开始种植桑叶,今年开始养蚕的,虽然刚入养蚕这个行业,经验不足,但是有李艳这样技术的“老师”指导,李丙杯养蚕的信心十足。

  “养蚕过程中李艳为我们提供技术,还为我们送来蚕药,手把手教我们分蚕,优选出健壮的大蚕,将弱小、患病的蚕淘汰掉。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养蚕成活率一批比一批高。今年养殖12批蚕,每批能收获100多斤,养蚕年收入近3万元。”李丙杯说,自己接下来将继续扩大规模。

  说起李艳的养蚕之路,并不顺利。初中毕业那年,由于家里困难,她没能继续升学,每天都陪父母上山种地,下田锄秧。一年下来,解决温饱那是没问题,但凭靠自家一亩三分地想要发家致富,太难了。于是,她离家到广东打拼10余年。2015年开始脱贫攻坚工作后,李艳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带着对家乡的眷恋踏上返乡创业的路程。

  “2018年回到家乡后,自己感到很迷茫,不知道未来往哪个方向发展好,于是,就看了很多关于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籍,看到河池一些县区养蚕养得比较好,我就去那里学了一段时间,回到家里慢慢尝试着养。由于是第一次养,经验不足,导致成本比较高,因此第一批养的蚕没怎么赚钱。”李艳回忆道。

  经历了首次的失败,李艳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查找问题原因,不断改进养殖方法,主动向专业人员请教养蚕“秘籍”,也在网上“取经”,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她的蚕产业逐渐兴起,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双双得以提高,收益也越来越可观。

  “第一次养的时候,不是很成功,蚕的成活率也不高。总结第一次养蚕的经验后,等到第二次养蚕时,我专门买了加湿器和温度计,随时测量养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随时调整。蚕卵终于孵化了。乡亲们看到我养得有成效,就陆续过来参观学习,慢慢地有了养蚕的想法。”李艳说。

李海军上门向李艳学习养蚕技术。(受访者供图)

  看到李艳的成功,不少村民开始动心。他们纷纷来到李艳家中,向她请教养蚕的技术和经验。村民李子超原本只是抱着过来看看的想法,但是在参观学习后,他感觉这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于是和家人商量决定发展种桑养蚕。

  “今天走进桑园,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桑树和村民家中的方格蚕蔟。一条条看似不起眼的“蚕宝宝”,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也想先养一两张试试,如果效益好的话再扩大规模。”村民李子超说。

  “我家现有20亩桑园,今年春秋两季一共养了22张蚕,一张蚕纯利润1300多元左右。下一步,我将增加桑树种植面积,加强桑园管理,扩大养殖场,提高养蚕技术,真正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为郎含村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之一,带动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李艳说,目前,郎含村共有13户村民种桑养蚕,大家养得都特别好。而有想法的农户现在就有20多户,自己会毫不保留地把养蚕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他们,争取带动他们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致富。

  “桑蚕产业投资少、周期短、风险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夏秋两季养8张蚕,如果一张蚕的单产能达到100斤的话,我就能增加纯收入8000多元。”养蚕村民黄日团算起了经济账。

  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富。如今的郎含村,在李艳等人带领下,积极探索“党建+人才”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形成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以人才促进桑蚕产业振兴新丝路,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共同走上致富道路。(完)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