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乡塘区养鸽项目在全国大赛脱颖而出——村里飞出“金鸽子”
合作社负责人邓明中抽查销售的乳鸽。李敏生/摄
顶哈合作社的肉鸽养殖示范基地。 (南宁市顶哈肉鸽养殖农民合作社供图)
在今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大赛上,一个名为“鸽声嘹亮——华鸽乡村振兴进行曲”项目荣获乡村振兴专项赛三等奖。这是广西参加该项赛事以来获得的最优成绩。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来自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介绍的是当地养鸽龙头顶哈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顶哈合作社”)发展的创业历程。
为何这只从西乡塘区飞出的“金鸽子”能在全国乡村振兴创业大赛上表现得如此亮眼?近日,带着疑问,记者前往西乡塘区双定镇一探究竟。
1 养殖模式转变 由家庭转向合作社
走进武陵村顶哈肉鸽养殖示范基地里,上万羽肉鸽“咕咕咕”的叫声此起彼伏。
“我从2007年开始养鸽,当时是家庭式养殖,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有时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还导致亏损。”回忆起肉鸽养殖一路走过的艰辛与不易,如今已是顶哈合作社带头人的邓明中感慨地说。
他告诉记者,2016年,武陵村第一书记建议养鸽农户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顶哈合作社由此应运而生了。2017年,顶哈合作社建起了养殖示范基地,占地约500亩。
近年来,为了更好推动养鸽产业发展,除了养殖示范基地,顶哈合作社还建起肉鸽交易市场、鸽料配送中心、肉鸽加工中心、科技培训基地等,形成肉鸽从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实现了统一养殖品种、统一鸽料配送、统一市场销售的抱团发展模式。
单是养殖示范基地,每年为武陵村村集体经济增收16万多元,截至今年10月,已为武陵村村集体经济收益累积达89万元。
武陵村鸽产业的发展还辐射到了周边区域:双定镇的兴平村和义平村,两村年出栏肉鸽分别为145万羽和241万羽。如今,双定镇已成为广西连片规模肉鸽养殖最大集中区,也是稳定供应全国消费市场的主要肉鸽产地。截至目前,全镇年存栏种鸽超100万对(其中核心区武陵村存栏超75万对),年出栏肉鸽达1500万羽,产值约3.5亿元。
2 政府扶持引导 产业龙头持续做强
从原有生猪、家禽养殖,到如今差异化发展肉鸽养殖,武陵村在发展肉鸽产业中尝到了甜头,该村养殖核心区被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四星级)。
采访中,邓明中与记者分享当地不遗余力服务合作社的一件事:2020年受疫情影响,肉鸽销路不畅、价格走低时,各地客商无法正常进入养殖示范基地订购肉鸽。双定镇党委政府在基地投入了30万元提升加工厂设施设备,把肉鸽屠宰好并进行真空包装,运用冷链运输送达各地。
“多亏了双定镇的‘资金、技术服务包’,为合作社发展解决了燃眉之急。没有政府的培育扶持,不可能有顶哈的发展壮大,也不可能有今天项目的获奖,更不可能有产业链条完善的鸽业集团。”邓明中感激地说。
为把顶哈合作社打造成在全国鸽产业有影响力的的经营主体,双定镇一直用心培育尽力扶持:统筹各级财政资金1200多万元,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经营规模、升级产业链条;完善养殖大棚用地手续,解决扩大生产的用地问题;主动靠前服务,组织政银企对接,2022年以来为合作社带来1300万助农贷款……
3 产业辐射带动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随着全国的鸽粮商、保健商、收鸽商等纷纷进驻,武陵村形成了鸽产业生态圈,特别是肉鸽交易市场和加工中心的建立,缩短了产品销售周期。
“我们的产品供应全国各大消费市场,上海商家下单的活禽、北京商家下单的白条鸽、东北商家下单的东北烧鸽等等,都可以当天发货。”广西顶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绍德颇为自豪地说。
不仅如此,借助顶哈肉鸽高产养殖优势,双定镇还积极推动鸽产业与周边农业种植区联合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变废为宝,比方说,将鸽粪沤制无害化系统生产出的鸽粪有机肥,用于武陵村的黄皮果产业,减少化肥使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原生态黄皮果深受外地客商欢迎,每年黄皮果的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这种模式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绿色循环发展,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大力推动了我们村的乡村振兴,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武陵村驻村第一书记丁浩芮对记者说。
产业发展起来,农民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双定镇目前有100多户从事肉鸽养殖,年轻人很少外出打工,让许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自从跟着顶哈参与肉鸽养殖,我每年收入增加了5万多元,生活比之前好很多。”双定镇农民林任丽很满意当前的工作生活状态。
随着肉鸽产业示范区的不断壮大,双定镇的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大大激发出了乡村振兴新活力。(记者 万一鸣 通讯员 江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