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历史的鸿爪 心头的故人
春节期间的圩日,满是热闹欢腾。
晨光初绽,柳州市柳南区洛满镇圩场便从沉睡中苏醒,郑翠玉也开启了她一天的忙碌。在自己的固定摊位上,她麻利地架起油锅、生起柴火,将芝麻粉、白糖、碗筷、包装盒依次摆好,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岁月沉淀的娴熟。
郑翠玉是“洛满水油堆制作技艺”柳州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她对这门手艺满怀热忱,也十分自豪。“用当地的甘蔗熬成糖油,做出的水油堆味道更地道、纯正。”她一边说着,一边揭开糯米团上的白纱布,熟练地捏出一个个小团子,小心翼翼地放进油锅中。
油在铁锅里泛起琥珀色的细泡,恰似一串等待奏响的音符。郑翠玉左手执长筷,右手持锅铲,轻点揉推,如同在油面上绣着一幅会呼吸的锦缎。小团子渐渐变得金黄,浓郁的甜香从油锅里飘散而出,弥漫在空中。这时,总有几位白发老者驻足,感慨这气味和40年前供销社门前的一模一样。
“一元一个,每天大概能卖2000个。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还能卖到3000个呢。”郑翠玉笑着告诉记者,言语间尽是自豪。每天专注于自己热爱的手艺,对她来说就是最幸福的时光。
从柳州市区驱车前往洛满镇圩场,大约需要35分钟。“很多朋友喜欢吃她做的水油堆,我每周从市区过来一趟,打包一些带回去。”柳州市民黄先生说,过来赶圩就是为了满足舌尖上那份念想。
圩场的苏醒,是一场生活的奏鸣。白菜青翠欲滴,辣椒红润透亮,鸡鸭欢叫鱼儿跳;露水汤圆、芋头糕、马蹄糕等当地特色小吃,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吆喝声、喧闹声此起彼伏,好一幅热闹富足的人间烟火图。
洛满圩场地处柳州市柳江区、柳城县和河池市宜州区三县区交界处,是20世纪80年代新修建完善的,约有400个摊位200个店面。洛满镇党委书记周婕介绍,40多年的光阴,将石缝都磨得发亮。从某个特定角度望去,洛满圩场里的时光仿佛从未流逝。
柳宗元《柳州峒氓》诗中,“青箬(音ruò)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的赶集场景,在如今的洛满圩场依旧清晰可见。历史的鸿爪,蕴藏在一物一景里,一晃千年,依旧根脉绵绵。
“洛满自清代开始就有赶圩的习俗。洛满圩日之所以久负盛名,除了是商品交易集散地之外,更是周边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交往交流的场所。”说起历史,柳南区文化馆馆长陈俐杉如数家珍。2024年,隔三天即为圩的“洛满镇赶圩日”作为传统民俗,被列入柳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圩场不仅沉淀着过往,更承载着赶圩人的希望。
“今天来圩里买宜州手工干切粉,还有用来打边炉的锅具。”今年86岁的覃克礼,来自洛满镇凤山村。每逢圩日,他都会前来赶圩,有时买些自己心仪的商品,有时啥也不买,仅仅享受那份赶圩的惬意。
自家养的鸡鸭、自家种的青菜、自家养的鱼……“自家的”,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吸引着城里人,成为他们从四面八方前来赶圩的动力。
“记得把我发到网上哦,我家的土鸡肉质鲜嫩,好吃。”看到记者在拍照,蹲坐在大树底下守摊位的洛满镇洛河村居民周立堂,忙着介绍自家养的鸡鸭。一个上午,他已经卖出了6只。
圩场外的公路上,挂着粤、川、云等各地车牌的小轿车,正缓缓有序驶过。车里的孩童摇下车窗,探出脑袋好奇地张望着圩场里热闹的场面,不时和车里的妈妈“叽叽喳喳”地说着话。周婕对圩场未来的发展胸有成竹:“我们对来往洛满圩场的公路进行了维修,方便大家出行。今后计划对圩场相关设施进行更新维护,融入更多非遗和文化元素,打造赶圩消费的新场景。”
“过年了,很多在外工作的人都回来了,超市里酱油、饮料、零食等日常生活用品销量比之前好了很多。”福兴百货超市在洛满镇营业了8年,春节期间销量上扬,让收银员李芬乐得合不拢嘴。
夕阳西下,暮色浸染。郑翠玉的锅铲在铁锅边轻叩三声,像是收市的温柔暗语。赶圩人也陆续踏上归途,金色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长……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赶圩早已不仅是满足生活所需,更是悠远乡情的延续、多元文化的汇聚,让远行的游子,心底总有一份对故人、对故乡的眷念,欲罢不能。(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陈明桂 通讯员 黄永成 杨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