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十万山 最香板凳粽-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2/04 09:38:47
来源:广西日报

最忆十万山 最香板凳粽

字体:

【原标题】最忆十万山 最香板凳粽

  2月1日,正月初四。上思县思阳镇华加村对河屯,晨雾还未散尽,壮家的吊脚楼里,已悄然弥漫出竹叶蒸年粽的糯香。

  不知是谁家灶房飘出酸笋炒田螺的浓香,混着芭蕉叶包五色饭的蒸汽,把整个村巷浸润得又黏又暖。远处偶尔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春联上“那粮满仓”“春满人间”的祈愿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一田种糯遍垌香,一家蒸糯全村香。”在十万大山温柔的怀抱里,上思香糯宛如山间精灵,洁白如玉、香气馥郁,孕育出了世代传承的美食——上思香粽。

  每逢春节,那缕缕粽香伴随着醇厚年味,悠悠飘荡,穿越时空,弥漫在村落之中,将人们带回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年代。

  洗净的柊叶、煮过的箬叶、浸泡过的香糯、腌了一夜的五花肉、脱了壳的绿豆……71岁的村民黄竹运弯着腰,细心地摆放着食材。前两天,几个年轻人和她约好,要来学包粽子。

  在上思,香粽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文化的传承。端午、春节时,上思县的大小村寨都会粽香四溢。一家人围坐,大人包着香粽,聊着家长里短;孩童们在一旁打下手,竖着耳朵听父辈讲香粽的古老传说。

  香粽的故事,能追溯到千年前,传说十万大山深处住着一对母子,母亲心疼农忙的儿子,就用竹叶包上糯米,再添些山间野味,蒸煮成香粽。儿子吃后精神抖擞,劳作更加有力。从此,香粽就成了上思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

  如今,上思香粽串起悠悠岁月,包裹着时光的记忆与新春期盼,成为当地人春节团圆饭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

  “上思香粽,大小、形状像板凳,也叫板凳粽,寓意团圆、幸福。”年轻人到齐后,黄竹运开始手把手示范:在碧绿的柊叶上铺几层箬叶,依次均匀地铺上糯米、绿豆、五花肉、绿豆,再压上一层糯米,最后用箬叶和柊叶盖住、压实……

  黄竹运双手灵动,一缠一勾,巧手翻飞,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不是在包粽子,而是在串联过去与现在。眨眼间,大年粽就被包得严严实实,方正有型,活脱脱一个小板凳。

  板凳粽,是上思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每年春节,当地人都会带上一对板凳粽走亲访友。新媳妇婚后第一个春节,婆婆会做板凳粽让新婚夫妇带回娘家,由娘家人分给亲戚;娘家人则以糖糕作为回礼,让女婿带回去分给自家亲戚。这一来一回,传递的是重情重义,寄托的是两家人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

  当天,黄竹运包了80多个板凳粽,她想让每一位来家里做客的亲朋好友都能尝到。对她而言,每年春节包香粽,是与家人朋友分享年味,更是情感的延续。

  “用柴火煮,才能煮出正宗上思板凳粽的味道。”黄竹运介绍,煮粽子讲究火候,大火煮开,转慢火煨8个小时左右,中间还得翻面换煮,这样才能保证粽子熟透。

  木柴持续燃烧,煮了一整夜的板凳粽五味调和,满屋粽香。

  “出锅啦!”黄竹运和家人们一下子围过来。剥开粽叶,油光闪亮、晶莹剔透、富有弹性的香粽映入眼帘。家人用筷子把香粽夹成六七片,分而食之。等候许久的孩童们争先恐后夹起肉多的那块,趁热咬上一口。

  竹叶的清香、糯米的软弹、绿豆的清爽、猪肉的鲜美,交织成一种独特的美味。“好吃,这个年过得真开心!”香粽软糯咸香的口感,让家人们脸上满是满足。

  当粽香在空中飘散,每个归乡游子心底的乡愁都得到了慰藉。这滋味,有童年的欢乐,有人情的温暖,有思念的绵长,更有岁月静好的期许……在快节奏的时代,上思香粽似一首古老的诗歌,浅吟低唱,让人们在粽香中寻得幸福的味道和心灵的归宿。(记者 苑长军 通讯员 陆飞伶 韦世仙)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