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全力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稳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金字招牌”-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5 02/05 17:01:55
来源:灌阳县委宣传部

灌阳县全力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稳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金字招牌”

字体:

  日前,从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农业农村局获悉,2024年,灌阳县粮食播种面积达41.96万亩,完成任务的100.24%,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2.37万亩,完成任务的100.16%;粮食总产量达16.15万吨,完成任务的100.06%,呈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良好态势。

  近年来,灌阳县把全县138个行政村20多万亩土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田野上新建“三面光”沟渠、硬化道路、建设自动减压式泵站,“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建成,守住了粮食生产面积安全底线。

  据统计,从2020年起到2024年止,该县间套种粮食(退果还粮)面积已达1.62万亩

  2022年起,全县连片200亩以上“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点63个,面积达2.3万亩。

  “既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灌阳新担当、新作为,又要为未来留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在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上做文章。”灌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范钰说。

  龙祥发是灌阳镇上王村的种粮大户,他种植水稻和小麦1000多亩。多年来他一直与区、市农科院所合作开展减少化肥使用量示范项目。他说,有些农民“选肥随大流,施肥凭感觉”,上的化肥太多,不仅粮食没有增产增效,而且损害了耕地,引起土壤酸化。

  在龙祥发的稻、麦田里,水肥一体机可以用水溶肥,在浇水的同时施肥,庄稼好吸收,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桂林市人大代表、灌阳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易莲英研发推广的“超级稻+再生稻+绿肥”和“超级稻+蔬菜”种植模式的示范项目,在示范田内使用机械化生产,农药、化肥使用量比非创建区减少4%,产量提高5%,亩节本增效150元以上,水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广作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超级稻蓄留再生稻一体化超高产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三等奖。

  根据土壤情况、作物需求科学合理使用氮、磷、钾等肥料,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灌阳县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成效显著。

  2024年,灌阳县新圩镇小龙村、文市镇灌江沿岸天然富硒区获全国第四批天然富硒土地认证。

  灌阳围绕机构与职责、研究成果归属等 6 个方面制定 22 条细则,并由财政拨款 40 万元科研协作经费,为科研试验站项目立项、应用推广等给予具体支持。

  通过“3 地 3 高”(广西基地、云南基地、海南基地,产量高、质量高、效益高)水稻新品种培育技术平台,培育出“Y 两优 302”“湘两优 900”及新组合“星两优 1219”等品种,在广西已大面积推广;并成功申请“一种水稻特异功能繁育技术工程”国家发明专利 。

  以科研试验站为“凤巢”,加强与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湖南省怀化职院、广西区、市农科院等多个单位合作,签订并实施战略合作项目 9 项。当前已邀请中国水稻所、武汉大学等科研单位 10 余位高级科技人才作为专家顾问,并引进 2 名博士长期合作。

  同时,邀请科研试验站专家及团队为村集体经济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村实用人才等分类别、分主题开展培训,培养出 353 名“土专家”。

  近年来,灌阳县坚定扛牢产粮大县在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的应尽之责,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连续 11 年居广西前列,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灌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唐仁发说,灌阳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打造集种子研发、培育、仓储、加工、交易于一体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实现粮食种植面积42万亩以上,不断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陆仕臣 吴素洋 )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