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柳州水质全国“五连冠”的密码-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2/07 09:22:43
来源:广西日报

探寻柳州水质全国“五连冠”的密码

字体:

原标题:探寻柳州水质全国“五连冠”的密码

百里柳江,碧水悠悠。 (柳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百里柳江穿城而过,沿岸风光旖旎如画廊。(柳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在清澈“冠军水”滋养下的融安金桔,成为助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的“幸福果”。(柳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人类文明,因水而兴。

  说起中国南疆八桂大地上的柳江,你会想到什么?是柳宗元笔下的“江流曲似九回肠”?还是春日江畔醉人的紫荆花海,抑或安栖于此的桃花水母、中华秋沙鸭等“水中活化石”?

  1月23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24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广西有6个设区市进入全国水质排名前十榜单,柳州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位居第一名。从2020年起,柳州已连续5年获得全国“水质冠军”。

  从“酸雨之都”,到全国水质“五连冠”。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秘籍”?近日,记者深入柳州市,探寻那些穿越历史时空的柳江印记及其美丽蝶变的密码。

  见证百里画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柳江,是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第二大支流。它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自西北往东南流经贵州独山等县的苗岭侗寨,从三江侗族自治县入境柳州,成为一方生灵的生命之河。

  柳州文庙、蟠龙山公园、窑埠古镇、江岸飞瀑……这些形态各异的景点,宛如一粒粒珍珠被柳江串起,构成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百里画廊。

  春节前夕,记者沿着柳江南岸的江滨公园步道,来到当地风景名胜赵家井。此时,冬日暖阳下,毗邻的柳江波光粼粼,水质澄澈,折射出迷人的湖蓝色。10多名当地冬泳爱好者正在此游泳、跳水,感受“冠军水”带来的岁月静好。

  这些冬泳爱好者中,已退休两年的杨崇毅,曾在柳州生态环境部门从事了近40年的环境监测工作。他从1986年开始冬泳至今,亲身经历和感受了柳江河水质的变化。

  “如果你知道柳江的污染历史,你就知道这个全国第一名有多难得了。”杨崇毅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江一度污染严重,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杀鸡杀鸭,大量的血腥污水排到柳江,江面五颜六色,臭不可闻。

  岁月变迁,杨崇毅不再年轻。而柳江水质,也由过去的三类、劣三类提升到如今二类以上,让这位“老环保”感到欣慰:“近年来,在柳江的鱼峰区沙煲滩地表水监测控制断面等河段,多次出现了桃花水母,证实了我们的监测数据和质量是真实可靠的。”

  据杨崇毅介绍,桃花水母作为一种淡水水母,最早诞生于约5.5亿年前,古老而珍稀,有“水中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之称。桃花水母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淡水流域生存极为罕见,近年来在柳江部分河段发现,证明当地水质逐步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除了桃花水母,另一种能证明柳江及其支流水质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指示生物,便是被喻为“鸟中大熊猫”或“水中活化石”的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可以说是水域环境的生态试纸。它们对水质的要求非常挑剔,江水稍微有臭味,它们就会飞走。”鹿寨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覃彩兰说。

  覃彩兰告诉记者,洛清江是柳江的支流,主要流经工业较为发达的鹿寨县,在柳州市区下游汇入柳江。10多年前,因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直排洛清江,以及网箱养殖等,导致洛清江水污染严重并一度成为“纳污河”。

  近年来,鹿寨县把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洛清江水质及生态系统越来越好,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在二类以上,吸引了多种珍稀亲水候鸟在此栖息。

  时下,在鹿寨县黄冕镇一带洛清江水域过冬的中华秋沙鸭的数量,也由5年前的13只,增加到了今年冬春之交的30多只。

  答案在“最难处”攻坚,在“最痛处”亮剑

  在柳州市主城区,柳江自北而来,急转了一个弯,又向北而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U”形。如这“U”形一样,柳州发展也曾走过一段弯路。

  作为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当年,柳州工业声名鹊起,但生态环境恶化,酸雨率一度高达98.5%,被称为“酸雨之都”。污水横流直排柳江、水体布满乌黑色油污……在柳州工业博物馆专设的“生态宜居馆”内,一面弧形墙体模拟呈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从历年全国排名前十的城市水质情况看,各地之间的差距非常小,水质指数常常在百分位甚至千分位之间的数对比,水质稍有波动就会影响排名。那么,这个昔日的“酸雨之都”,近年来为何能常年登顶“好水”榜单?

  “答案就是勇于在‘最难处’攻坚,敢于在‘最痛处’亮剑。”柳州市副市长陈文敏表示。

  据介绍,21世纪初,为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柳州市提出打造“21世纪现代山水工业城市”,全面启动“碧水蓝天”工程。

  近年来,柳州市牵牢工业污染治理这个“牛鼻子”,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制造工程。目前,当地500多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40家重点行业企业完成清洁化改造;累计完成767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整治完成率96.4%。

  2021年,柳州市还通过人大立法颁布了《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用法制手段来保护柳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强大合力,持续擦亮“水质冠军”金字招牌。

  “柳州是工业城市,工业企业多;柳江支流多,全面监管保护难度大;降雨集中,水量变化大,对河流水质也产生影响等。”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韦永祥说。

  在他看来,柳州市获得全国水质“五连冠”,主要是有了几个依靠——依靠科技,以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依靠民众,打造“亲清柳江河”志愿服务精品项目,构建全民护河行动体系;依靠联动,生态、水利、农业、林业、住建等多个部门联合,组织各县区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改善柳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同时率先在广西建立“区内+区外”跨区域协作机制,实现流域的共同保护和上下游的共同治理。

  转化“一江水”,滋润生态产业发展壮大

  “一湾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柳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环境质量是观察柳州生态环境的重要窗口,也是滋养柳州产业发展的肥厚沃土。

  柳江流域的优质水源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为此,柳州市依托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融安县,在清澈“冠军水”滋养下的金桔树,产出的金桔果实饱满、口感清甜、营养丰富、品质上乘,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果”。目前,融安县金桔种植面积达22.6万亩,2024年总产量约26万吨,产值达36亿元,带动全县10万余人获益。

  除了融安金桔,柳州螺蛳粉产业也在水生态环境改善的浪潮中蓬勃发展。优质的水源保障了螺蛳、米粉等原材料的品质,促进形成了从原材料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柳州市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759.6亿元,同比增长13.4%。

  “冠军水”的优良水质,也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蓬勃生机。

  广西农垦沙塘现代渔业示范园位于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属北部生态新区核心区域,毗邻柳江,淡水资源得天独厚。记者在该渔业示范园看到,在400多个80-200立方米不等的陆基圆桶里,养着草鱼、鲈鱼等近10种鱼类,鱼儿不时在碧波中欢快跳跃。

  “我们养鱼的水是从200米外的柳江抽上来的,‘冠军水’养出高品质、好味道的鱼。”广西农垦沙塘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军林得意地介绍。近年来,该公司的“柳江河”品牌淡水鱼产品广销区内及广东、云南、贵州等地,远销欧美多国。

  据了解,这种“冠军水”注入的新型绿色生态陆基圆桶水产养殖模式,目前已在北部生态新区、鹿寨等多个县区逐步推广。

  柳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覃艳梅表示,今后,该局将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将“柳州好水养好鱼”等“柳州好水+”品牌形象植入消费者心中,全面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与知名度。

  “一江水”,还滋润着当地的生态文旅产业不断壮大。

  如今,“百里柳江 百里画廊”成为柳州的亮丽城市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水上公交专线、环江滨水大道公交专线成为热门观光线,码头经济、夜游柳江等业态蓬勃发展,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持续增长,旅游产业收入逐年攀升,近5年来年均增长率达到18%以上,为柳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9月,奥运冠军张雨霏、练俊杰来到柳江,也赞叹“冠军水”,为柳江点赞。

  “正是这‘一江水’,造就了柳州‘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的美誉。”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莉说。

  据介绍,今年,柳州市文旅部门将进一步坚持“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宣传好“一江水”的城市名片,办好第八届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同时,加强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在百里柳江沿线,规划打造更多如农家乐、高端民宿、音乐小镇、亲子活动等农文旅相结合、水陆联动的休闲旅游项目,持续推进柳州“网红”变“长红”,让“流量”变“留量”。(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余 锋 李 耿 通讯员 谢晓林)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