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祝福:献给采访路上遇到的你 | 草地周刊-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2/07 11:24:1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八桂祝福:献给采访路上遇到的你 | 草地周刊

字体: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段羡菊

  请允许我把新春祝福送给你们。

  ——你们,是我在八桂大地的采访对象。

  2024年春分时节,当南宁的叶子花火红绽放时,我幸运来到这一块山海相连、多姿多彩的土地工作,禁不住好奇地想象:

  我将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民,体验到什么样的民风,感受到什么样的民性?

  ……

  2025年2月5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百鸟衣芦笙坡会上,各族群众一起跳芦笙踩堂舞(无人机照片)。当日是正月初八,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举行一年一度的百鸟衣芦笙坡会,苗、瑶、壮等上万名各族群众和游客欢聚一堂,展示民族服饰、跳芦笙踩堂舞、奏响芦笙,欢度新春。新华社发(欧明熙 摄)

  祝福你们,咖啡树上结出更芳香的果实。

  2024年10月,我们随机来到广西最西部的乡镇——百色市西林县马蚌镇。在这块广西、云南、贵州交界之处,珠江上游的南盘江斜坡上,有一个汉、壮、苗等多民族聚居的平寨屯。不止于“三迁”的奋斗经历,令人动容。

  52岁的张春伟,高颧骨的脸庞上不时涌起真诚的笑意,瘦削的身材好像蕴藏着使不完的劲。

  1994年,下游不远的隆林县天生桥水电站截流,这项重点工程承担着为广西以及广东发电的使命。

  时年20多岁的张春伟,扭头看着世代居住的房屋和赖以为生的田野,即将淹没于水中,擦干泪水,向山坡上后靠“一迁”,和邻居们苦干建起了新的居住点。

  往后的日子怎么过?村民们一度迷茫。精明的张春伟和一些邻居在每年秋冬河水降低时,挖出河床下的树根,用刻刀做成根雕卖钱。如今,他家的客厅还摆着一些舍不得卖的造型根雕。然而,河底的树根很快挖光了。

  2000年后,他和30多户村邻把目光瞄准了山下的湖水,放下了460个网箱养鱼,一年赚10多万元的不在少数。这是“二迁”。

  然而,随着像他一样“靠水吃水”的沿岸村民以及企业越来越多,鱼饲料一箱一箱甚至成车倾泻入湖,过去清澈的江水到2017年居然成了劣Ⅴ类水。

  2018年以来,百色地区开始整治网箱养鱼,相应出台了补偿政策。毕竟这个行业利润高,有的养殖户利用三个省份交界的特殊地理,拖着网箱打起了“游击战”。张春伟和平寨屯的村民们又带了头,不到半年就全部拆除了网箱,再一次洗脚上岸,通过种杉木、油菜、砂糖橘实现“三迁”。

  当我们到来的时候,张春伟和邻居们已经开始勇敢地探索生产的“四迁”了。4年前,青年小伙农前朝扛着投影仪进屯宣传咖啡种植,第一个“吃螃蟹”的张春伟率先试种了两亩多。2024年挂果后由小农的公司保底收购,一家人发现收入高于传统的杉木种植,劳动强度低于砂糖橘,决定争取把其他杉木地改种咖啡。

  我们遇到了前来平寨屯夜访指导督促咖啡管护的农前朝。这些年为咖啡历经艰辛,年轻的他有着超出年龄的沉稳。

  小农非常感谢张春伟,正是因为他敢于冒险,配合自己开始“星星之火”般的最先种植,才吸引不少村民跟进,如今全县咖啡种植发展到1000多亩。在自治区政府部门支持下,西林县正通过建立苗圃、发放种植补贴、支持加工等方式,在广西各县市区当中领先培育咖啡产业。

  农前朝父子本身就是敢于创新的乡土模范。他的父亲是一位头脑灵活的乡村创业者,当前些年琢磨寻找新的致富门道时,他发现了马蚌镇一条小路旁的民房前,有两棵中间结着一簇簇青果的树。可是村民们谁都不认识,他的父亲拍摄图片求教,确认这竟是咖啡树!

  原来,20多年前,村民到南盘江对面,捡了2棵据说是云南保山带回的种苗,就在门口栽种下来。

  难道我们这个地方适合种植咖啡?两棵树带来灵光闪现后,父亲从盛产咖啡的云南保山市请来了一个师傅。没想到过程如此艰难,在试种过程中,云南师傅突发心肌梗塞走了,第二个师傅也得了大病,父亲身体也亮了红灯。接班的农前朝,自己也两次晕倒在地里。

  “我曾想放弃,后来看到老妇背种苗上山岭,觉得不能对不起他们,于是又坚持下来了。”农前朝用手指着对面山坡上高过人头的大片咖啡林,平静而又坚定地告诉我们:

  为了咖啡,师傅“一条命搭进去了”,自己未来这条命,“也要系在咖啡树上”。

  2024年10月10日,广西西林县马蚌镇,农前朝指着对面山坡上带动农民试种的咖啡园说,自己拼了小命也要把咖啡产业发展起来。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段羡菊 摄

  祝福你们,回乡就业不再品尝离别之苦。

  从南宁往东,跨过北流河,在大容山脚下容县十里镇的一处普通厂房里,我们如愿找到了谭腊琴。她穿着红色外衣,胸前系着蓝色围巾,正全神贯注地为工艺品上色。厂长夸她用心,手上的活细,因此产品品质更好。

  三个月前,我们在玉林市区“玉商玉工回归”座谈会上认识。2023年11月,在广东打工多年的谭腊琴,回到了婆家十里镇,在家门口的工艺品厂找到了工作。她出生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我曾经去这个县采访过,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穿县而过,脱贫之前曾属于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出生于1987年的她,初中没读完就坐长途客车到深圳打工。先是在鞋厂,后来在电饭锅厂、电子信息厂。说起过往的艰辛,感性的她忍不住落泪,又接着笑了。也许是小时候经历的艰难,使她特别珍惜家庭团聚的亲情。

  她擦着眼角的泪花说,就近上班,可以顾家,弥补了多年在外的亲情遗憾。

  回家不久,公公生病走了,她庆幸自己因为回乡得以陪伴照顾了一段。“尽到了一点孝心。”她双眼放光说,再也不用饱尝过去常年与两个孩子离别之苦,孩子们放暑假了,她不但教他们种菜,还带到工厂来了解工艺——她掩饰不住回乡务工的喜悦,深深感染了我们。

  还记得多年前,每年春节前夕从广东返回广西的“摩托大军”吗?近年来,这支队伍越来越少,除了铁路运力增加、自驾小车外,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珠三角不少产业转移到广西而回乡创业、就业,也是重要因素。

  她的工作是否稳定?是在一家什么样的工厂?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寻访而来,她见到我们也很开心。在珠三角工厂相识成婚的老公,和她同时回乡,在村里的山上办了一家养殖厂。

  厂长其实就是邻居,是一位头发只留头顶一截、向后钢针般倒梳,显得洋气的壮年小伙。工厂在经历疫情3年物流不畅、客户流失的难关之后,如今业务恢复。

  他初中毕业就到珠三角闯荡,凭着唱歌的技艺到酒吧驻唱。“客人点什么歌就唱什么,像点唱机。”从东莞、深圳,到珠海、汕头、汕尾,广东基本跑遍了。和销售啤酒的湖南籍女友结婚后,他进了番禺一家工艺品厂。几年后的2015年,他得到老板的支持,将生产线迁到自己家乡,入了股份负责生产管理。

  “那一个星期,我给家人和亲戚一个一个打电话,我要回来了!我要回来了!”他满脸含笑,双眼放光,挥舞双手,对当时的激动兴奋仍然记忆犹新。

  建厂的这块地是向左邻右舍租来的。跟在广东比,工厂运行的成本低了。“上有老,下有小。明显的好处是大家可以照顾家庭。”他说,工厂管理更人性化,有一些妇女下午4点半回学校接完孩子再来工厂,“不回来也可以”。

  和容县相邻的北流市,是广西县域经济总量最大之地,自古以民营经济活跃著称。在一家大卡车排队运货的工厂,我们见到了儒雅的顾和。学外语、做外贸起家的他,前些年离开多年打拼的广东,回到家乡办起了节能建筑材料厂。2023年,他还利用人脉引进了8个上下游相关项目,延长产业链条。

  他感到特别幸福的是,回家创业不但可以和父母团圆,还可以随时眺望工厂背后的一座山峰,那是中学春游时登临之地。

  2024年12月19日,广西容县,回乡务工的谭腊琴和回乡创业的厂长,两人是本村邻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段羡菊 摄

  祝福你们,靠灵活的头脑拿到海内外订单。

  容县是中国有名的“沙田柚之乡”,柚子以脆嫩清甜著称。容县万亩沙田柚种植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知名农业企业,2024年12月,我们在宽阔的仓储物流车间,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柚子,堆成一座座青色、黄色的小山。它们经过机器区分个头、颜色、甜度的筛选,装箱打包寄往各地。

  创始人彭远,说话不紧不慢,但是脑袋转得很快。他自称年轻时在广东打工“敲螺丝钉”,后来卖农机,8年前带着所有积累回家乡种沙田柚。这些年,他从泰国引进新品种青柚、红柚试种。为了改良土壤的有机品质,他还从内蒙古运来羊粪。在政府支持下,他开发出品了柚子汁饮料,还将柚子皮加工成柚子干。为了推广销售,他从玉林本地请来主播网络直播,计划2025年春天面向社会开展认养柚子树以增强消费黏性的推广计划。

  2024年12月,“沙田柚之乡”广西容县一家和农民合作的龙头企业分发基地,大量柚子已经被订购。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段羡菊 摄

  让他讲起来乐呵呵的是,他又开发了柚子的“新功能”——他得知广东一家餐馆做鲍鱼用上了柚子皮,于是送货上门推荐容县柚子皮脆、绵的优势,拿到了订单。一斤柚子皮卖15元钱,可分割成多片,餐馆一份鲍鱼菜只用三四片,就能够卖贵一些。

  柚子薄皮可以美容,柚子花还可提取精油……彭远对柚子事业充满了希望。

  和彭远搭档把柚子产业做大的封家海,个子不高,头脑灵泛,其实他的主业是办工厂。

  1995年从容县家乡前往广东打工的他,很快掌握了一流的集成电路板钻孔技术。钻孔时下面要垫一块薄薄的木板,由于电路板精度高,对垫板的质量也有精细要求。他想到家乡盛产木材,而且工业园就有知名板材企业,于是回来在板材企业旁开了一家垫板厂,为大批知名电子行业品牌企业服务,如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线路板专用垫板供货商。

  2024年,他的公司在越南建立了海外仓,产品运到越南后可以放存海外仓分销,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比封家海“出海”还要早很多年,壮族女性黄连将将编织品卖到欧美。博白县是户籍人口过190万的广西人口大县、客家人大县,博白人靠着一双灵巧的手,将编织工艺品销往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编织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一家陈列着千姿百态手工编织品的工艺品公司,我们见到了一身西服、正接待广州来的外贸客商的黄连将。当年23岁的她,从广西西部的百色山区来到广西东南部靠海的博白,第一次在编织行业务工,如今成了全县同行的领军人物。

  她拿起一只碗形的小巧编制篮告诉我们,这就是疫情期间拯救了公司的一款产品。2020年疫情发生后,海外很多商场、超市关闭,导致公司订单剧减,危急之中,黄连将判断居家时间较长的外国人会多做面食,安排设计后抓紧组织农民生产面包篮。这款产品成为使公司转危为安的主打产品,如今仍然有相当的市场。

  她坦言出口之路并不平坦。前不久有一批编织辅助用的金属材料在出厂环节质检并没有问题,后来在运输路上出现检测指标超标,导致公司受到损失。

  我们现场见到了从家里骑着电动车驮着几十个编织篮前来送货验收的大姐。“公司联结着21个乡镇900多户农民,有50多名固定员工。”黄连将说,不管将来有多少不确定因素,自己会“坚持编篮子”,把乡亲们带入更美好的生活。

  2024年12月19日,广西博白县,黄连将在编织品陈列室展示和900多户农民合作、销往海内外的各类产品。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段羡菊 摄

  祝福你们,在南疆的打拼顺利丰硕。

  在广西,我不止一次遇到了前来打拼的外省人。他们常常让我联想到历史上迁徙到广西的客家人,联想到他们祖先的励志之语:“只要有一抔土,一瓢水,我们就能活下来。”

  在博白一个正在由梅州企业家建设、承接珠三角纺织产业转移的产业园。宽阔的厂房里,一条生产线正在机器声中运转,年轻的厂长吴鸿旺比阳光还灿烂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们。

  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比外地环境逼仄的旧址,现在厂房宽了,可以集中生产,另外,新园区统一供热供水,容易形成一支因靠近家乡务工从而稳定的工人队伍。“对比可降3到5个百分点的成本。”

  虽然物流不大方便,但他相信随着园区的企业越来越多,问题肯定可以解决。

  他的信心,还来自玉林正在加速成为国内牛仔裤中心基地的趋势。

  牛仔裤这个行业做加工和贸易的,很多是潮汕普宁人,在普宁又主要集中于占陇、汤坑一带,吴鸿旺是占陇人,妻子则是汤坑人。

  “吃苦耐劳,敢拼肯干,是大部分潮汕人的品质特质。”2008年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后,吴鸿旺就进入佛山大沥镇的平地市场,试水牛仔面料销售。三年后,创立纺织有限公司,打造自己的品牌,2023年在博白新建工厂。

  他是一个热心的人,兼任了绍兴柯桥区牛仔面料流通协会名誉会长、广东工业大学创业创新学院导师和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

  他没有跟随一些同行把企业转移到越南,信心来自脚下的土地:“中国国内的市场足够大。”而且,在广西“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到东盟”,为将来企业拓展东盟市场也创造了地利。

  巧的是,在离博白不远的玉林市福绵区生态纺织服装产业园,我们走访的一家纺织有限公司的老总方涌冰,也是潮汕普宁人。

  一栋安置着多楼层现代化纺纱机器的新厂房门口,我们见到了方涌冰,56岁的他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古铜色脸庞,额头上密布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波浪形皱纹,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隐藏着奋斗拼搏的故事。

  从2015年进入纺织行业,先后在湖北、东莞办厂的他,将打拼所得全部投入了这个全新工厂。相比在东莞的老工厂,如今的工厂设备更现代化、产业链条更长,利润也更高。

  近10年前,玉林市福绵区紧抓承接广东转移而来的纺织企业机遇,又配套治污、供热等公共设施,成为企业家集聚的乐园,超过10万人就业,有“世界牛仔裤之都”称号。牛仔布生产主要有三个环节:浆染——织造——后整。如今,玉林不仅在第一个环节密布工厂,在织造环节也在加强,产业链越来越完整。

  “一年365天,我355天在这里。”方涌冰用手指着脚下工厂的土地,回应我们每年休假情况的提问。他过着外人看来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基本7:50到办公室,晚上11:30前才回到宿舍。平常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全部的精力都在工作上。然而你从他身上,感觉不到抱怨和劳累,因为他全身散发着创业的拼劲和坚韧。

  他说,自己这么拼命干,是因为能够为500个工人提供稳定的就业,为社会提供税收,为儿女、孙辈创造更好的条件。

  “没想过什么时间退休,打算干到不能干为止。”老方浑身是劲。

  祝福你们,从心灵流淌出的歌声更加动听。

  2025年2月5日,苗族姑娘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百鸟衣芦笙坡会上跳芦笙踩堂舞。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2024年的春天,在南宁青秀山公园,我曾现场邂逅了“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的启动仪式。在漫山遍野红彤彤盛开的叶子花海洋中,穿着各式民族服装的人们站在一层层花海中间,放声歌唱《我和我的祖国》,深受感染的游人们情不自禁地拍照、录像,并且一起欢快地歌唱。

  如果你去柳州,去了竹笋一样挺拔竖立在市中心、可以360度环看美丽柳州城景的鱼峰山脚下,你会见到四面八方而来的山歌手、歌队在这里独唱、对唱,并通过立在架子上的手机直播,将歌声传到各地。

  如果你稍微停顿下来,和一位大姐聊几句,她可能马上现编一首为你“量身定制”的歌,并且当场唱给你,让你感受到歌声中的热情、欢快。

  山下的湖中根据传说伫立着歌仙刘三姐在此骑鱼升天的雕塑。当地举办多届“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培育了柳州“鱼峰歌圩”非遗传承人7人、“柳州山歌”非遗传承人14人。

  2024年10月,我们来到桂西百色市区出差,夜宿之地就在右江河畔,晚上11点沿着河岸漫步,夜色渐深,路人稀少,我们被一阵一阵低沉却极具穿透力的歌声吸引到了一个亭子里。

  亭子里并没有灯光,借着朦胧的夜色,我们意外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他们大部分是中年人,有男有女,有的围坐在石桌子旁边,有的坐在长廊上。独有3个人站立,倚着柱子,面对面,表情严肃,一人好像经过思考唱出几句后,稍缓,另一个人引吭高歌,再稍缓,人群中爆发出低沉有力的伴唱……

  我们听不懂他们的歌声,却能感受到他们的投入和欢喜。悄悄地一旁小声打探到,他们大多是近年来进到百色城里居住的周边县少数民族群众,原来在家乡就喜欢唱歌,后来有人发现这个亭子离居住区比较远,唱歌不扰民,于是一带二,二带三,白天各忙各的活,晚上就相约一起来唱歌。他们围成不同的圆圈,一圈人是一组,每一组根据上一组人的唱词对歌。

  “我们唱上瘾了,有时夜深都不愿回家。”其中一位小声微笑地相告。

  流行于右江流域,因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的千年壮族“嘹歌”,记录了壮族耕种、婚恋、历史等风俗,成为平果市等地的文化名片,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歌为乐,在广西很多地方,歌唱如同餐饮是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西林县马蚌镇平寨屯,我们遇到的村民不分男女,大都像“刘三姐”张口能唱,《西林是个好地方》就是经常纵情合唱的一首:

  “好山好水好风光哎,砂糖橘甜(来)茶叶香,这里的妹子哟是好姑娘,西林是个好地方咧,这里的人们热心肠哎……”

  ——歌声赞美家乡,歌声化解辛劳,歌声抒发情感,歌声愉悦生活。歌声是理解这里人心灵的一扇窗户。

  历经夏的短暂沉寂,叶子花在秋冬又鲜艳地装点南宁的大街小巷。

  2023年末,广西常住人口为5027万。有幸遇到的你们,仅仅是其中微小的部分。但是我不能否认,我认为已经感悟到了开篇三问的一些答案了。

  ——这里的故事是多么生动、鲜活、有趣,这里的民风是多么的淳朴、勤劳、乐观,这里的民性又是怎样的聪慧、坚韧、开放!

  想到他们,你难道不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心,一种勇往前进的力量?这样平凡却又深深触动激发你的人民,在祖国各地何尝不处处皆是?

  请允许我把叶子花一样绚烂而长久的新春祝福,献给采访路上遇到的你,献给大地上的你们吧。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