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多馈赠 码头即故乡-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2/10 11:31:18
来源:广西日报

大海多馈赠 码头即故乡

字体:

  【原标题】大海多馈赠 码头即故乡

  “呜……”2月8日凌晨5时,北海市侨港镇,一艘满载而归的渔船,在朦胧的夜色中缓缓驶入港口,悠长的汽笛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仿佛凯旋的号角,唤醒了整个渔港。

  黄家和从船舱走出,目光投向电建码头,那里星光闪烁,是家的方向,也是丰收与喜悦的归宿。作为越南归侨,他的家族数代人都以捕鱼为生。1979年,年仅4岁的他跟随家人回到祖国,在侨港镇扎根。如今,他已成为家中顶梁柱,这次出海,在距离侨港100海里远的海域,作业了一个星期,收获了上百吨渔获。

  渔船稳稳靠泊在码头,早已等候多时的快艇讯速靠近,装卸工们麻利地将一筐筐海鲜搬上码头。石斑鱼、鲳鱼、虾、鱿鱼、螃蟹……各式海鲜琳琅满目,黄家和对照订单仔细清点,确保每一份订单都能准确无误地交付。码头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繁忙的画面。

  随着天边的第一缕曙光洒落,电建渔港码头逐渐热闹起来。一个个海鲜摊位紧挨着铺开,形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海鲜市场。冷链货车、私家车、摩托车、自行车……各式车辆将码头围得水泄不通,商贩们的吆喝声、食客的讨价还价声、车辆的喇叭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渔港早市的交响乐。

  这里,是侨乡人民新的一天生活的起点,也是人间烟火气的生动写照。

  食客们穿梭于摊位之间,挑选着心仪的海鲜。“今天的螃蟹真肥,斑节虾真大!”一位食客兴奋地喊道。来自梧州的游客王梓明更是早早便来到码头,他精心挑选了石斑鱼、鱿鱼、鲳鱼,准备为餐桌增添美味。

  侨港镇,这个全国唯一安置越南归侨的建制镇,是全国最小的镇,面积仅1.1平方公里。归侨大多属于疍家族群,他们“舟楫为家,捕鱼为业”。望着码头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归侨文化促进会会长吴景新感慨万千:“1978年我从越南回到北海,那时的侨港还是一片荒芜。如今,这里已成了一座美丽的渔港小镇。”

  四十余载风雨兼程,侨港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600多艘风帆小渔船,到如今拥有2000多艘大功率渔船;从近海捕捞到如今涵盖远洋作业、渔船修造、冷冻制冰、水产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条;渔业年产量从微不足道到如今突破30万吨,产值高达50亿元……电建渔港已成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渔港。

  天空缓缓放亮,海面如同一幅铺展开的墨绿色绸缎,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港湾里,渔船的轮廓愈发清晰,码头的老建筑在晨光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些静默的船只与建筑,见证了侨港从质朴走向繁荣的历程。

  在码头的喧嚣中,不少游客手拿着刚买的海鲜走进餐厅,期待着品尝这份来自大海的鲜美。而一旁的侨港风情街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老人们守着店铺,把玩着手中的老物件,哼唱着悠扬的咸水歌(古称疍家歌),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在码头前的一家海鲜店里,黄家和与妻子刘燕婷正忙着直播带货。他们面带微笑,向网友们展示着刚捕捞上岸的海鲜,分享着出海的点点滴滴。如今,侨港已有300多名像黄家和这样的“渔民主播”,他们利用直播平台,将这份来自大海的馈赠传递给千家万户。

  渔港码头,是侨民们最眷恋的故乡。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书写着与大海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辛勤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勇敢地走向未来。

  清晨7时许,码头上的喧嚣逐渐平息。而此时,城市才刚刚开始忙碌。这小小的码头,见证了渔业的发展,是归侨心灵的港湾,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舞台。它承载着过往的奋斗与艰辛,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生活的真谛或许就藏在这里,在忙碌与喧嚣中坚守对美好的向往,在变迁与发展中传承不变的初心。(吴丽萍 宾士雄 蒋璐阳 陈一涵)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