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鼓韵河池·奇美南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会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举行。来自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代表、文化领域专家、河池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等120余人齐聚一堂,共谋文化生态保护新路径。
会上,河池市副市长翟红玲介绍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据介绍,近年来,河池市健全保护机制、创新传播方式,让千年铜鼓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河池市持续开展“铜鼓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活动,通过22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品牌项目,让铜鼓文化深入人心。
此外,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等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代表及南丹县代表分享了实践经验。
作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核心区之一,南丹县依托生态区建设,2024年文旅综合收入突破80亿元,成为“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专家发言环节,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的多名专家学者分享了研究成果。
据了解,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覆盖河池市11个县区,以红水河流域为中心,对铜鼓习俗及相关非遗项目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
翟红玲说,河池将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实施铜鼓文化保护提升、铜鼓文化薪火传承、铜鼓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铜鼓文化乡村风尚引领、铜鼓文化传播普及等五大工程,进一步擦亮“世界铜鼓之乡”的文化名片。(完)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