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丹:千鼓齐鸣迎非遗盛宴-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5 02/14 20:17:21
来源:新华网

广西南丹:千鼓齐鸣迎非遗盛宴

字体:

  新华网南宁2月14日电 2月13日,广西河池市南丹县瑶望天下旅游景区内人头攒动。在白裤瑶年街节的热烈氛围中,“鼓韵河池·奇美南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活动拉开帷幕。全国1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代表、河池市各县(区)非遗传承展演团队以及数万名游客齐聚瑶乡,与身着节日盛装的白裤瑶群众共赏非遗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盛景。

国家级非遗项目“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展演现场。

  开幕式上,南丹和东兰两县群众带来的铜鼓表演齐声轰鸣,舞步铿锵,再现族群迁徙与劳作的场景。此外,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高亢激越,羌族歌舞《羌之源》豪迈奔放,大理剑川白曲《泥鳅调》悠扬婉转,黔东南《雷山苗族铜鼓舞》灵动欢快,多民族非遗文化在此交织成歌。

来自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演员演唱剑川白曲《泥鳅调》。

  据介绍,河池是中国铜鼓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是广西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内已建成非遗传承场馆125个,非遗工坊22个,自治区、市、县级三级非遗项目1230余项。南丹县位于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共有1700余面铜鼓,拥有铜鼓舞(勤泽格拉)、瑶族服饰、壮族蚂拐节、壮族铜鼓习俗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在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带动下,2024年,河池市共接待游客5969.94万人次,同比增长19.1%;南丹县共接待游客804.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4.7亿元。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群众表演自治区级非遗《舞草龙》。

游客在非遗市集选购白裤瑶文创产品。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群众现场展示瑶族服饰。

白裤瑶群众参加打陀螺比赛。

  活动现场,仫佬族舞草龙、壮族打扁担、瑶族服饰秀等非遗技艺吸引游客驻足体验。来自贵州的游客陈先生举着手机拍摄打陀螺场景时说:“没想到传统年俗这么鲜活!打陀螺、射弩箭、细话歌对唱,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白裤瑶群众的生活日常。”

  活动期间,参会嘉宾现场考察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新实践。在南丹县朵努社区移民搬迁点的非遗工坊内,靛蓝染布化身丝巾、茶具、手袋等文创产品获得市场青睐,目前年营业收入超过200万元,共吸纳周边近200名留守妇女就近就业;在丹泉洞天酒海景区内,8万吨陶坛藏于喀斯特溶洞,酿酒技艺串联起“酒旅融合”产业链,带动2000余户农民种植高粱;在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内,以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还原白裤瑶的历史脉络,粮仓、粘膏树、手工纺纱场等景无声诉说着这个“人类文明活化石”的生存智慧。

  夜幕降临,篝火映亮百褶裙上的蜡染图腾,长桌宴上瑶乡腊肉香气蒸腾,本土乐队改编的原生态白裤瑶歌曲在桂西北群山间悠扬飘荡。参会嘉宾感叹:“南丹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魂。”千面铜鼓声里,这片土地正将非遗保护与创新谱写成民族共富的声声乐章。(图片来源:南丹县融媒体中心)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