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古韵新调情悠悠-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5 02/14 09:14:26
来源:广西日报

古韵新调情悠悠

字体:

  【原标题】古韵新调情悠悠

柳城彩调传承后继有人。郭志生/摄

彩调是群众最喜爱的草根剧种之一。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临近春节的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柳城县大埔镇靖西村一个古朴又特别的农家小院。

  小院是彩调老师周锡生的家,也是他和妻子何秋萍共同创办的“老还童”彩调剧团的少儿培训基地。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每天都有老少排练互动的场景。他们的一招一式如同一支灵动的画笔,舞动着百姓的喜怒哀乐。

  彩调俗称调子戏或采茶戏,是广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民间又称之为“哪嗬嗨”或“咿嗬嗨”。

  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柳城彩调剧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身段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技艺等极富特色。彩调唱腔轻快活泼,语言风格诙谐幽默,号称彩调“三件宝”的扇子、手帕、彩带在表演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柳城,“彩调窝”的美誉家喻户晓,彩调的故事被岁月的笔触细细勾勒,饱含着浓浓的乡愁,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文化韵味,宛如一首首无言的诗篇,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

  史料记载,早在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柳城县大埔镇靖西村已有戏楼,戏楼里主要演采茶戏。到了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十年间,大埔靖西村成立唱戏的“众乐堂”,村里逢年过节搭台表演,因演出时戏台中央悬挂一幅“八仙图”,“众乐堂”被叫作“八仙班”。

  彼时的“八仙班”演技精湛而久负盛名,彩调盛极一时,它裹挟着田野的芬芳与生活的烟火气息,将人带入悠悠历史长河中。

  在这片充满温情与坚守的土地上,总有一群对彩调爱得深沉的人。

  2010年9月,周锡生回乡对柳城彩调进行调研。当时,彩调衰落、萧条的景象令他触目惊心。回想当年老艺人们的殷切期望,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周锡生很快回到靖西村,与同是“八仙班”弟子的老伴何秋萍一道,成立了“老还童”彩调剧团,踏上抢救、保护、传承柳城彩调的征程。

  夫妻俩自掏腰包购置乐器、服装、布景和化妆品等演出物资和设备,创作、排演了多台以彩调为主的综合文化晚会,到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还创办了公益性少儿彩调班。

  当久违的“哪嗬衣嗬嗨”重新回荡在柳城夜空,濒危的彩调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6年,柳城彩调成功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柳城彩调)保护传承基地”扎根老还童彩调剧团,周锡生老师荣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城彩调)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2025年1月25日,黄嘉善与徐丽媛这两朵柳城“小梅花”,与国家二级演员雷玛玫、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第二代“刘三姐”扮演者及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第五代“刘三姐”扮演者一起,老中青少四代同台演绎彩调《歌仙归来》,成为柳州市新春文艺晚会最具特色的地方戏节目,让人们久久难忘。

  一把把灵动飞舞的扇子、一方方轻盈翻飞的手帕、一条条随风飘扬的彩带,已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纽带,串联起岁月的记忆与时代的脉搏。(陈明桂 吴再丽 郭志生)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