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内卷”、监管失当、融资受限……制造业在担心什么?
半月谈评论员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半月谈记者在走访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的20家制造业骨干企业中了解到,企业家们对于行业过度“内卷”、监管失当、融资受限等问题存在担忧,他们期盼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金融能够真正做到对传统制造业、民企一视同仁,同时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大隐忧干扰制造业转型发展
一忧链上企业不强。
采访中,多位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坦言,供应链仍存“脱钩断链”风险。数字控制系统来自西门子、视觉系统大多用美国康耐视、数控机床均由德国进口……东部沿海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核心系统受制于人的后果是国际供应链的风吹草动都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很大障碍。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端装备与工业软件制造与集成服务商,公司负责人介绍,高端工业母机整机国产化进步较快,但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及数字化元器件等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仍然较大,部分产品已经面临“脱钩断链”的困境。
本地链上企业不强成为企业的“成本杀手”。北方一家大型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共有108种整机产品,涉及机加工零部件2000余类。“其中,30%企业自己生产,20%从河北买,剩下的全都从南方买。”这位负责人说,“南件北运”的物流成本让企业压力不小。
二忧行业“内卷”。
当前,行业“内卷”陷入价格战。一家大型企业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作为高端设备制造商,企业产品整体销售价格降低了近二成。“有时客户会拿着一些企业低到离谱的报价和我们谈,我们都想不通这个价格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孟小波则认为,目前出现的行业“内卷”并不符合市场逻辑,而是人为压价产生的行业乱象。一些企业在招标时会故意降低门槛,为低质量企业提供准入,倒逼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企业降价。
三忧监管失当。
有些地方缺乏监管,客观上扰乱了公平的市场竞争。东南沿海一家轮胎制造企业负责人介绍,各地政策要求和监管不一致导致守法成本不同,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企业所在地要求为员工全额缴纳五险一金,但在北方某省的很多竞争对手,不仅不缴五险一金,环保设备也不符合要求。他认为,政府要求企业遵纪守法,但各地监管尺度没有拉平,导致不同地方的同类企业产品价格存在不小差距。
四忧资金来源受限。
企业反映融资上仍被“区别对待”。东部一家民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有自主核心技术,但由于没有国企背景,拿不到长期国债。东部一家高端精细化工企业负责人说,中央要求金融支持实体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但银行执行环节仍掉链子。
五忧海外回款风险。
多家受访企业表示涉外业务回款周期较长,资金压占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西南地区一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公司在外国销量持续上升,但受国际形势影响,涉外账款结算入账困难。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外汇短缺,叠加美元汇率波动,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发货节奏。
![](20250214ea74aef19b4b4d89939db856ba675a16_XxjyxmC007005_20250214_CBMFN0A001.jpg)
五大期盼明确助力方向
一盼拓宽融资渠道,以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努力实现核心技术创新和以数智化手段提升效率已成为共识,但由此产生的高资金投入和长回本周期也成为普遍问题。广西润泰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代永强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速铸轧技术,2022年和2023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900多万元和3400多万元,持续投入对企业来讲很不容易。受访企业期盼,对银行、基金等融资渠道多些政策宽容性,支持更多资本投向重点制造业和关键领域民营企业。
二盼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助力制造业企业顺利“出海”。
多家受访企业负责人坦言,目前企业仅涉及货物出口,而配套的售后和维保等“服务出口”进展缓慢。在海外市场成为制造业骨干企业重要增长点的背景下,受访企业期待,地方商务部门能够搭建起企业海外实体公司、工厂设立的要素服务平台,助力企业高效“出海”。
三盼遏制恶性“价格内卷”,营造企业良性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孟小波认为,我国制造业陷入“价格内卷”对于研发投入型企业很不友好。“现在制造业的成本都很透明,在压力层层传导下,对创新研发冲击很大,也会牺牲产品质量。”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常莉等人期待,在充分尊重市场竞争逻辑的同时,从制度和监管上规避恶性“内卷”。
四盼正确看待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多名受访对象表示,在实践中传统制造业“位置尴尬”,尤其是民企,不仅金融机构授信额度不高,也被地方相关补贴拒之门外。他们期待在发展中能够对不同类型企业一视同仁。
五盼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为制造业发展厚植精神土壤。
当前,工匠精神的缺失对制造业来讲很致命,工程师不如网红受欢迎,优秀工程师苦读苦干多年,却拿着8000元的月薪。多名民营企业家透露,不仅各类检查、接待让企业疲于招架,有的甚至兑现招商承诺都成问题。他们期待各地能够将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落到实处,在改革创新和公平竞争中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调研采写:王志、覃星星、陈一帆、龚联康、龚雯、顾煜、梁姊、马晓成、马剑、王成、王铭禹、伍鲲鹏、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