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好种子长出好日子——广西种业振兴行动实现“三年打基础”
近日,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积森教授团队取得重大突破,绘制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现代栽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基因组图谱。这项研究就像给甘蔗基因研究提供了“藏宝图”,不仅打破了甘蔗基因组精细测序的纪录,还为科学家寻找甘蔗重要基因提供了精准指引,为甘蔗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生物育种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广西以‘新台糖22号’作为亲本育成并获得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品种达16个,其中‘桂糖42号’‘桂柳05136’种植面积已占到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的70%以上。”张积森介绍。
甘蔗,广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人工脱叶、切割、消毒包膜、装袋……春节前,在隆安县乔建镇鹭鸶村上罗兴屯甘蔗种苗基地,当地农民正在制种。
“脱毒健康种苗分裂性强、抗倒伏、抗虫害、产量及含糖量高。”广西农投集团桂盛公司副总经理蓝鼎翔说。
来到种植地,上千亩的甘蔗种苗叶片油绿、长势喜人,夹在成片的火龙果树中,有一种“异军突起”的傲视感。蓝鼎翔介绍,罗兴基地是广西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首个现代化甘蔗脱毒种苗良种繁育示范基地,这样的甘蔗良繁基地在广西有16个。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2021年,农业农村部部署种业振兴行动,提出“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目标。
我区在落实种业振兴行动中,重点抓好保护利用种质资源、推进创新攻关、扶优企业、提升基地、净化市场等五大行动,广西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取得显著进展,为现代农业发展、筑牢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支撑。
乡野“寻宝” 库里“淘宝”
广西种质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
全区野生稻、甘蔗、糯玉米种质资源保存量分别占全国的1/2、1/2、1/3,其中,稻种资源数量居全国首位。
为摸清种质资源现状“家底”,我区组织技术专家组和普查工作队,跋山涉水,深入乡野“寻宝”,其中,上交国家作物种质资源3912份。
广西农科院种质库,我国第一座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种质资源8.2万份,创新种质和中间育种材料、亲本材料10.7万份。
国家种质资源库是“国之重器”,广西已建成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共3个,认定自治区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52家。
为给珍贵的种子“安家”,我区加快一批重点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投资1.2亿元建设广西作物种质资源库,可实现40万份作物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投资2550万元建设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和创新利用中心;投资1607万元建设广西甘蔗种质资源圃。
丰富的种质资源,为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科研人员如大浪淘沙,从种质库“淘宝”,筛选、培育优良品种。
广西科研部门持续攻克种业“芯片”,2021年以来,立项实施种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项目69项,资助经费超1.59亿元;种业领域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34项,其中一等奖3项。
与此同时,我区多个部门开展水稻、玉米、油料、薯类、甘蔗、特色水果、特色蔬菜7大类良种联合攻关,计划到2025年构建完善广西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阵型。
三冬蕴得春色满,一个个新品种横空出世。2021—2024年,广西累计审定稻、玉米、大豆品种1104个。其中,累计审定稻品种696个,优质稻品种占比从2020年的60.4%提高到2024年的84.7%。
“目前广西优质杂交籼稻选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颜龙安院士点评道。
广西食糖产量连续33个榨季排全国第一。2021年以来,我区选育并登记甘蔗新品种27个,占全国登记糖料蔗新品种的34.52%。
2018年,融安县长安镇河勒村村民韦学良种下200亩脆蜜金桔(脆蜜金柑),2020年开始收成。如今,每亩产量1500—1750公斤,每公斤均价50—52元,年纯收入逾500万元。“春节前大果基本上供不应求,脆蜜金桔行情好、产值高,是水果中的天花板。”韦学良开心地说。
从油皮金桔到脆蜜金柑,更新迭代的种苗,让融安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广西水果产量连续7年排全国第一。脆蜜金柑、百香果品种钦果9号、蛋黄果……各类水果新品种层出不穷。“近年来,我区水果品种的选育主要以早晚熟、优质、高抗为选育目标,选育了一系列水果新品种,截至2024年5月24日,共获新品种权授权40件。”广西水果技术指导站技术人员介绍。
黑色水果番茄、黄色樱桃番茄、白色珍珠苦瓜……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种让人惊叹。“红吉星5号聚合了抗病、高产、质优的基因,实现了种源自主可控。”该所副所长程亮介绍。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截至2025年1月(2019—2025年),全区共获得蔬菜新品种保护授权11个。
培育沃土 扶优企业
有了好品种、新技术,推广更要不遗余力推广。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每年发布广西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广西种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区已成功举办4届中国(广西)—东盟现代种业发展大会;连续举办21届“看禾选种”大会,累计种植展示品种18689个(次),评选推介优良品种1300多个;举办“好种好品”擂台赛以及中国—东盟优质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等系列活动,推介品种近300个(次)。
如何解决野香优系列粒型、口感、商品加工性三方面的难题?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敬昭一直在思考。一次,在试验田,正当他想得入神时,突然发现一株漂亮、清秀的分离株,他顿时振奋,预感这株将有所突破!经抽离、配株、迭代,“野香优莉丝”如一颗耀眼的星星闪亮登场。2018年5月,获首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在5届全国优质稻食味品鉴评比中,广西共有14个(次)自主选育品种获金奖,占籼稻组金奖数的1/5。
推动种业振兴,企业是骨干力量。我区出台支持种业企业发展十条措施,持续扶优扶强种业企业。广西3家农作物种子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2023年,广西兆和种业公司杂交水稻商品种子销售总额全国第三,绿海种业公司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野香优莉丝”在同类品种中推广面积全国第三。
好土壤、好气候,孕育好种子。
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广西农业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由自治区政府投资、广西农科院代建代管,迄今已有309个水稻品种在此培育成功。种子企业利用南繁基地育种材料,每年在海南春季制种面积超5万亩,面积保持在全国前列。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西南繁基地建设,计划投资1.2亿元,实施提档升级项目,在原有793亩基础上再拓展500亩。
2022年4月,博白县入选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是广西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市、区)。区内外18家种子企业进驻博白县,2024年,博白县制种面积4.2万亩。
马山县、钟山县已分别建成玉米、水稻制种基地,2024年面积超过7万亩。另外,在恭城、平乐、灌阳等地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制种基地。
全区水稻、玉米制种基地面积,从2020年的4.75万亩,增加到2024年的13.75万亩。
春播良种 秋收硕果
又是一年春来到,八桂大地春耕忙。
广西武鸣,中国沃柑之乡,种植面积超46万亩,产值超百亿元。
经过12年种植,沃柑种苗面临更新换代,一旦染上黄龙病、衰退病等,需及时砍掉。
曾经,沃柑种苗良莠不齐,劣苗驱逐良苗。种了带病毒的种苗,不仅产量低、品质差,还具传染性,也是造成种植户亏损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产业健康发展。
2024年1月,在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以及广西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下,武鸣沃柑种苗繁育中心建成,由广西乡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运营,每年可提供100万—150万株无病良种健康苗木。
“沃柑产业要健康,首先种苗要绝对健康。”南宁市武鸣嘉沃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黄启南说道。
好种子能落地生根,还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广西扎实推进种业监管执法三年行动,每年组织开展春季种子市场、秋季制种基地、冬季农作物种子企业专项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全面净化种业市场。
针对制售假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种子等立案查处115件,罚没金额132.9万元。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鉴定农作物品种真实性,并开展纯度、种子发芽试验……开年后,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用种质量安全,自治区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工作人员正在潜心工作。2022年4月,该站获列入农业农村部首批20家种业打假维权检验机构推荐名单,成为全国农作物DNA指纹库公共平台使用权的首批用户。
从此,广西农作物种子有了“身份证”,假劣、侵权种子无处遁形。
广西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不合格产品查处率达100%。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五年见成效”为节点,深化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南繁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中国—东盟种业合作高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广西良种”力量!(记者 刘琴、陈静、莫迪 通讯员 鞠忠良 实习生 刘永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