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可十防九空 不可失防万一——广西推进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县级试点
工人爬上陡峭山坡作业,实施“通畅工程”“安防工程”。高如金/摄
自然资源部门在学校开展地质应急演练。(北流市自然局资源局提供)
广西是全国地灾高发区域之一,全区有地灾隐患点1.65万处,中等以上风险区(点)10.82万个。
如何做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3年以来,广西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浦北县、北流市推进新的地灾“双控”(隐患点+风险区)管理体系,目标是实现由“隐患点”防灾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防灾转变,进一步解决“风险隐患在哪里、如何有效防范、出现险情如何迅速叫应、往哪紧急避险”等问题。
一年多来,三地“双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4年三地全年共发生地灾29起,与2023年相比,发生次数增加19起,死亡人数从3人下降到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减少283.7万元。
绘制一张图,明白风险隐患在哪里
“2023年前广西完成的1∶50000地灾风险普查成果,对于风险区划分较宽泛,划分的等级及范围精准度不高,对基层精准防灾来说困难较大。”浦北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韦立佐坦言。
2023年10月,浦北县启动地灾“双控”试点,由广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当务之急是精细划分全县地灾风险区(点)。
据介绍,该站收集了浦北县域房地一体三维数据、农村住房矢量文件、数字高程模型等资料,以及地灾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以收集和补拍的实景三维模型为基础,综合测量边坡参数等信息,划定9021个地灾风险区(点),补充核实风险区(点)防控责任人等信息,组建了全县风险区(点)数据库资料。综合利用遥感地图、实景三维模型作为底图,于2024年9月绘制了17个乡镇、261个行政村、4415个自然村地灾“双控”可视化一张图。
同一时期,北流市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也完成了“双控”一张图的绘制。
北流绘制的市、镇、村三级“双控”一张图,精准投影标注了326个隐患点、10085个风险区(点);三江绘制涵盖170个行政村的一张图,精细标定319个隐患点,划定402个风险区(点)。
三地“双控”可视化一张图的绘制,摸清了当地地灾“家底”,既解决了“风险隐患在哪里”的问题,也补齐了传统地灾调查精度不足的短板。
按图索骥,政府部门依图布置监测设备和监测人员,进一步构建了“人防+技防”的地灾监测预警格局,提高了地灾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精准度。
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统计,“双控”管理试点县监测设备在线率由2021年的94.45%提高到97.86%,监测设备误报警率由2023年的78.8%降到70%。
三江依图有针对性地实施地灾“隐患点+风险区”规避与消减分类化工程,对5处隐患点实施专业工程治理,2024年全县发生地灾28起,未造成人员伤亡;北流市以图实施“一区一码”地灾风险区告示牌安装工程,方便群众扫码查询,2024年全市发生地灾1起,未造成人员伤亡。
构建责任网,发现风险隐患如何防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一级调研员施杰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谈到,“‘双控’是一项创新性探索工作,有了‘双控’一张图,关键的还是要构建‘双控’责任网,各司其职抓落实”。
据了解,2024年2月,北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出动325人,在全市景区景点及乡村旅游区开展排查时,发现有5处地灾隐患点。该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布置,在5处地灾隐患点现场拉起警戒线,安排人员值守,开展整改治理。
汛期期间,该局领导带班24小时值守,以公众号、微信群的形式,多次向全市文旅企业发布应急预警;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起县、乡、村、屯四级应急广播平台和终端,初步建设了与自治区平台连通的应急广播体系,累计播发200余条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预警信息,5处地灾隐患点,成功应对了台风“派比安”“摩羯”等极端天气考验。
北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做法,是该市构建四级“双控”责任网的生动见证。
据了解,北流市构建的市、镇、村、自然村四级“双控”责任网,涵盖了从市政府到自然村的责任人,把普及基本防灾知识、消减分类治理风险隐患的工作责任落实到单位,要求地灾防控工作的每个环节均有单位衔接,每个隐患点和风险区均有人负责。
“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北流市还要求负有行业领域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督促管理领域内企事业单位、工矿企业严格落实防灾主体责任,切实做好防灾避险工作。
北流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刘振孟欣慰地说:“四级‘双控’责任网的构建,进一步解决了‘发现风险隐患如何有效防范’的问题,进一步破解了‘双控’信息动态更新工作面广、量大和基层负担重的难题。”
记者获悉,2024年,浦北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均完成了“双控”责任网的构建。
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18个县域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典型案例,北流市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入选其中。
应急演练一条龙,出现风险怎么避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地灾危及千家万户,开展有效宣传及演练,增强群众的防范避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是解决“出现险情如何迅速叫应、往哪紧急避险”的不二选择。
广西三个试点县(市)“八仙过海”,因地制宜推进地灾“隐患点+风险区”防控知识的宣传、演练工作,形成了“人人识灾害、家家懂避险”的良好局面。
2024年3月,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举办的一场地灾应急避险演练活动中,演练主持方播放了一首名为《地质灾害危害大 安全防范靠大家》侗族琵琶歌,曲调悠扬动听,歌词通俗易懂。一位侗族群众听后竖起了大拇指:“侗族琵琶歌是侗族人民世代传承的艺术瑰宝,这样的宣传方式好,我们农民听得到、听得懂、记得住。”
据统计,仅2024年,三江就成功开展了3个乡镇级、2个景区级、5所小学、10个村级、30个风险区的无脚本无预演地灾“双控”应急避险演练。
记者了解到,浦北县邀请区、市、县地灾防治专业技术专家开班授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地灾风险区责任人、风险区网格员、联保员、隐患点监测员和学校师生,系统介绍地灾防治避险知识,全年开展了覆盖全县所有乡镇的宣传培训33场、应急避险演练18场、微演练836场。
北流市实施宣传、演练“一条龙”,包片干部、联保员、监测员在巡查和发放地灾风险区转移避险明白卡的过程中,同时讲解防灾避险知识,即兴开展应急避险微演练。2024年,全市开展宣传1342场、培训411场、演练307场。
宣传到位,演练到位,群众应急处置能力大为提高。2024年4月18—20日,三江遭遇一轮强降雨,4月21日11时,该县林溪镇枫木村枫木屯村民杨玉德屋后发生一起滑坡地灾。户主自主研判,及时撤离,仅造成自建的浆砌石挡土墙损坏和房前沟渠部分堵塞,未造成人员伤亡。灾害发生后,三江自然资源部门立即启动群测群防机制,派出专家到现场处置。
据悉,广西在选取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北流市、浦北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作为全区3个“双控”试点县(市)外,同时还在玉林、梧州、柳州、钦州4市尝试开展了市级“双控”试点。到去年底,3个试点县(市)均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双控”工作经验。
“从3月15日起,广西桂北地区将入汛,4月1日起广西将全面进入汛期,汛期也是地灾高发时期。我们将未雨绸缪,以试点工作经验为基础,在全区全面推行地灾‘双控’经验,推进全区地灾防治工作能力迈上新台阶,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叶少波表示。(记者 唐广生 通讯员 甘剑伟 方国庆 李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