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中国(广西)—东盟大模型应用实验室——数智弄潮,更好赋能千行百业
数字人“小科”才貌双全,凭借“智慧大脑”可以秒答询问者五花八门的提问;智能重载运输机器人让庞大笨重的轧辊运输变得轻松便捷,为钢铁行业提供了智能化高效运输解决方案;东盟本地语数据采集平台让你秒变精通东盟小语种的翻译达人;名为“小鲁班”的复杂重点装备智能检修助手快速帮助维修工程师解决棘手难题……2月12日,在中国(广西)—东盟大模型应用实验室成果展示厅里,记者领略了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风采。
作为广西第一家大模型实验室,刚满百日的中国(广西)—东盟大模型应用实验室已在业内崭露头角。但大众对它还颇感陌生。实验室的功能是什么?开展了哪些研究?进展如何?取得哪些成效?记者探访了实验室。
领创先河,构建新引擎
坐落在南宁市五象新区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广西产研院)内的中国(广西)—东盟大模型应用实验室,由广西产研院和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凭借3家机构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撑,实验室占尽先机。
“实验室定位于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技术研发,推动AI应用落地,打造模型即服务开放平台,形成大模型应用创新智力高地。”广西产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实验室已承担了2025年自治区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中的一项重任,开发和部署垂直领域行业应用大模型,推动广西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建设及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像DeepSeek这样的通用大模型的应用和服务多,但是面向产业行业的大模型少。比如要建广西有色金属、林浆纸、智慧港口等垂直领域的大模型,实验室跟相关部门合作,他们提供数据,我们开发大模型,大有可为。”实验室技术委员会负责人补充解释,人工智能的一个核心要素是数据,拥有的数据越多,经过数据投喂,大模型就越聪明。
2月6—8日,该实验室专家组一行受邀在防城港市开展广西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调研。“防城港希望我们支持市里的顶层规划设计,帮助策划智算中心、人工智能试点园区、港口、国际医学试验区临港工业的AI+重大项目。”广西产研院相关负责人说。
铁路上的货物如何跟水路无缝对接,高效联运?广西产研院与北部湾防城港码头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的“铁水联运一体化智慧管控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试图找出最佳答案。获批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的这一项目,将研发面向西部水陆运输垂直大模型,攻克铁水联运领域的技术难题,解决防城港码头多货种全流程协同作业决策难题,推动行业智慧化发展,为路港融合、信息联通、合作共赢打下基础。
在柳钢防城港基地(广西钢铁)冷轧厂,载重20吨的无人AGV精准自如地运行,实现钢铁厂酸轧、连退、镀锌等机组间的高频次、无人化轧辊运输。“以前公司轧辊运输车靠人工为主,大费周章,实验室运用大模型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研发智能重载运输机器人系统后,工作效率提升了十几倍。”冷轧厂技术人员点赞实验室的杰作。
这样一张亮眼成绩单佐证了广西产研院通过科技合作扩大研发朋友圈的良好循环:实验室在冶金、汽车、机械、电力、旅游等领域构建了多个典型AI应用场景,在交通、物流、医疗、公安、教育等领域初步实现人工智能的内核嵌入,在物流、金融、医疗、农业等领域初步构建一批高质量数据集;服务数十家广西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以及超过1000家中小企业,31项目科研成果落地转化,4项行业解决方案入选广西产业链场景能力清单。
如何让大模型形成生产力?面向经济主战场,解决行业生产痛点,实验室梳理出一张任务清单。
广西产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实验室持续推进三大重点工作:迭代研发支持包括deepseek、GLM等主流通用大模型在内的大模型研发服务平台,训练研发广西产业侧需求急迫、有代表性的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开发面向典型场景的“大模型+”应用系统。
聚智汇才,打造强磁场
“在实验室跟各路人才擦出思想火花,在科技合作项目中开展头脑风暴,项目交付给客户后获得好评,这让我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实验室技术经理覃业晟在美国学习工作8年后回国,先在国内大厂历练了两年,业务过硬的他4年前入职广西产研院并独当一面。
蛇年春节上班后,他和实验室研发团队瞄准新任务清单,连续加班,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立足实际,整合优质创新资源,打造广西人工智能研发的人才小高地?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服务人才走心暖心,广西产研院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吸引区内外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聚集在实验室,目前超过100人。
广西产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广西产研院成立伊始,即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建成了广西第一家专注人工智能的新型研发机构——广西产研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研究所,随后进一步扩大版图,合作成立广西产研智能语言所,培育一支具备人工智能全栈开发能力的人才团队,这笔财富成了广西产研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家底。
实验室骨干团队的平均年龄28岁,其中一半人都具有在国内头部大厂工作的经验。年轻人点子多,头脑活,敢想敢闯敢拼,新鲜血液让实验室朝气蓬勃。
借脑引智是实验室打造人才小高地的关键举措。陆续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与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头部团队清华大学和智谱AI团队、人民网及其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北京人工智能独角兽中关村科金AI团队等合作,围绕培养专业化人才、开发和部署垂直领域行业应用大模型、研发产业场景应用、数据集建设、大模型出海以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等开展高层次、全方位、多层级合作。
巧借东风,开拓新蓝海
与老挝IEAG Sole公司共同开发基于旅游场景的智能终端AI翻译器;与老挝东盟科技有限公司、3S公司共建中老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服务平台,重点研发社会治理、文旅、教育及职业培训等大模型应用……立足区位优势,实验室叩开东盟人工智能市场大门。
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叶蔚介绍,近两年来,一些东盟国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主动联系跟广西产研院洽谈合作。
广西产研院之所以名声在外,得益于连续举办了两次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论坛。2023年7月,广西产研院承办了首届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论坛,得到科技部、外交部好评。2024年9月,广西产研院和自治区科技厅一起举办第二届面向东盟人工智能合作论坛,反响热烈。论坛的成功举办,搭建了高质量、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让中国与东盟国家人工智能研究成果交流更加密切,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凝聚了中国—东盟智慧结晶。
论坛效应吸引了合作伙伴,面向东盟的技术合作渐入佳境。目前,紧锣密鼓实施的项目包括与老挝、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合作,开展东盟国家大模型语料库建设等。
中国东盟特色语料库建设也是实验室开发的重要板块。广西产研语言智能所多年积累的东盟小语种海量数据是一笔珍贵的资源,开发人工智能大模型得天独厚,实验室在广西产研院支持下将携手高校、东盟资源加速推进。
“近期,广西产研院将去东盟与合作方细化工作方案,开拓市场。同时,我们已着手筹备第三届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论坛事宜,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共话发展前景,把握未来趋势,助力中国与东盟国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广西产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李新雄 付玮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