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场产业与园区的双向奔赴——广西以园区改革持续做好强产业文章
当下,产业园区成为观察广西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扇窗口。
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广西在自治区层面设立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将原投促局和北部湾办兼并整合,并推动各市以不同方式组建园区办,协同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同时,以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为重点推进各类园区建设,积极构建以分布式协同式、数字化现代化、实业性开放性为鲜明特征的“4+3+7”矩阵式园区布局。
据统计,目前,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在建项目投资超万亿元,初步形成“东部地区研发+广西中间品生产+东盟产成品制造+全球市场”的跨区域跨境产业合作路径。
向改革要动力 项目建设起新潮
资源丰富、通江达海的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
但长期以来,承载广西产业发展的产业园区,却一直被散小弱的局限性所困扰。
当前,广西正处在起势发展的关键阶段。该如何凝聚起产业集群合力、做好产业文章?
“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广西的重大政治任务。”自治区园区办党组书记、主任邹展业介绍,按照“区位相邻、产业相近、集约高效、集聚发展”的原则,全区188个产业园区优化整合为120个园区,园区数量与管理机构大幅精简,散小弱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同时,自治区园区办并入招商引资职能,推动招商与营商联动、引资与落地并重。
作为我区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遍布于八桂大地的上百个产业园区“串珠成链”,在打造重点优势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月17日,凭祥产业园夏石片区内,龙马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现场,伴随着机械设备的轰鸣声,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开展施工作业。
据了解,该项目近期投资100亿元,年产30万吨精密汽车铸件等高端装备,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110亿元,是崇左市推进园区改革后引进的代表性项目。
去年以来,崇左市加快打造“3+4”产业园区布局,14个园区管理机构优化整合为7个,新签约入园项目124个,总投资872.8亿元。其中,凭祥产业园新引进龙马管控集团(崇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中南大学(崇左)新质生产力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9.6%,排广西同类园区第1位。
举一纲而万目张,园区改革重点要抓好顶层设计。截至目前,自治区层面相继出台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政策措施、改革意见、管理办法、行动方案等共28份文件,形成支持园区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完成,全区园区建设、改革、招商等工作高效运行。
如今,北海、钦州产业园区首期10平方公里启动区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项目导入基本完成,凭祥和东兴沿边产业园区建设场景逐步呈现,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各园区的建设和各市协同区的建设高效推进。
在大刀阔斧深化产业园区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区一体推进全区产业园区边整合、边规划、边建设、边运行,推动改革创新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做好强产业文章。
百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内,上海榕融百色市氧化铝连续纤维制品项目首期产线正式投产,一举填补广西在高端非冶金级氧化铝领域的空白;
在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数十层高的门式起重机矗立于港口边,一大批向海而兴的海上风电及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在此落地生根……
统计显示,2024年,我区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过7500亿元,制造业占比69.5%;落地项目投资完成额超过3100亿元,制造业占比60.7%,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今年,自治区园区办将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实施好园区建设的提质行动和招商引资的提效行动,升级建设绿色低碳园区、数字智慧园区等各类高品质园区,科学规划建设人工智能、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若干高能级支柱产业园区。
向创新要活力 抢占产业新赛道
日前,2025年广西大区招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及成渝地区)相继在深圳、上海、北京启动。以产业园区为主阵地,以“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为主攻方向,自治区园区办相关负责人率队拜访对接一批大区新兴产业头部企业,大力引入绿色产业创新科技和低碳项目,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我们紧盯科技创新,按照创新为魂的要求,引进了一批全新的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抢抓机遇,布局新赛道。”邹展业说。
走进柳州北部生态新区机器人产业园,优必选机器人超级智慧工厂项目正加紧建设。该项目将引入智能制造设备,实现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建成机器人透明智能制造、无人化示范超级工厂。
作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代表企业,优必选科技已先后在柳州北部生态新区落地柳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优必选机器人超级智慧工厂等多个全球总部项目,涵盖康养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递送机器人等重要板块的研发、制造、示范场景开发等,是柳州乃至广西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的重要成果。
为吸引东部新兴产业入驻,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我区创新推进“2+N”“3+N”园区共建模式,积极引入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扎根广西的有力支撑。
在北海,当地引入链主企业三峡集团,携手打造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北部湾畔的海风正“拂起”千亿级的产业;
在防城港,当地联合盛隆公司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宏旺控股集团50亿元项目,百米长的钢铁生产线如巨龙横卧,填补广西高性能硅钢产品领域的空白;
在首府,南宁与深圳共建东盟产业合作区,集聚优质资源要素,大力发展铝精深加工、半导体芯片、卫星遥感等新兴产业,动力电池铝箔年产能全国前三……
利用产业园区的集群优势,发挥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开放平台作用,三诺数字科技、上海华谊、比亚迪汽车等链主企业到广西布局面向东盟的制造基地,基本构建了电子信息、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跨区域跨境优势产业链。
“今年将紧盯制造业、先进产业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赛道、新技术、新业态,按照大区招商、场景招商、链主企业招商以及基金和资本招商,用好市场化工具,招引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入驻园区,为园区产业发展引进源头活水,壮大产业规模。”自治区园区投促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陶德文表示。
优化营商服务 续写合作新故事
如何让企业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良好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为此,自治区园区办出台新的管理办法,按照两级审批、三级管理、动态调整、奖优罚劣的方式,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持续打造“桂园服务,贵在园满”服务品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短短几年,从一家传统汽车动力总成企业,快速转型成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柳东新区管委会可帮了我们大忙。”柳州赛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规划与运营高级总监黄清敏告诉记者。
“了解到赛克科技等转型需求后,我们快速推进电机、电解液等所需上下游企业的审批入驻。”柳州柳东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不仅已搭建起与企业间稳定高效的沟通渠道,还实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和帮办代办服务,让企业“少跑腿”。
为服务广大企业扎根广西,近年来,全区产业园区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服务工作机制,园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如北海市在全区率先开展“一站式”竣工验收改革和“七环相扣”并联审批改革,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环节压缩68%、效率提高71%;创新实施“标准地、联办地、混合地、预转地、定制地”五种地改革,为25个新引进项目盘活土地1256亩,拉动投资70亿元。
以市场主体感受和诉求为导向,自治区园区办率先在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实施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监测行动,经过连续几个月的监测,试点园区服务质效逐步提升,企业满意度不断增强。
在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内,一栋栋崭新的租赁住宅楼拔地而起,生活区内民宿、商店一应俱全。
“供水厂、加油站、新能源充电桩……我们为铁山东港产业园量身定制的基础设施都在规划和建设中,未来园区将更加便利。”广西交投园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国才表示。
据了解,我区各级园区整合优化后,16个一级园区中大部分率先强化招商中心、服务中心,其中已有13个园区的平台公司具备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物业服务等功能,园区运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能力正不断提升。
春光无限好,奋斗正当时。更多产业与园区双向奔赴的故事,在广西这片热土续写!(记者 周红梅 刘俊聪 通讯员 梁森家 韦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