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水碧山清 生命多彩
位于合浦县的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冯国庆/摄
到广西越冬的勺嘴鹬。(自治区林业局供图)
2月9日,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现身广西古修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在湖面上时而觅食嬉戏,时而展翅飞翔,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与此同时,广西开展2025年全区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工作,对涵盖全区14个设区市的重要沿江、沿海、内陆湖泊等78处主要栖息地进行观测,记录到的越冬水鸟达60余种,总计超过6万只。
监测人员介绍,在这些鸟类中,连续多年到广西越冬、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国宝”鸟类达十余种。像中华秋沙鸭、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对栖息环境、水质要求极高的珍稀鸟类,如今已成为广西常客。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十四五”以来,广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草原和湿地保护修复,持续夯实生态资源家底。最新数据显示,广西森林覆盖率达60.2%,水质排名、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指数领跑全国。大量珍稀鸟类的频频现身,成为广西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鲜明特征。
红树林保护让天更蓝水更清
走进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满眼绿波翻滚,时不时有群鸟起飞,一派生机盎然。
如果说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那么红树林就可以被称为“地球之肾”。作为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的独立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明显,因此又被称为“海洋卫士”。
“多年的保护工作让这片红树林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行走在沙滩上,能明显感觉到这里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秦旭东介绍。
广西是我国红树林重要分布区域,分布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海榄林、城市红树林及沙生红树林。为保护好“地球之肾”,广西先后颁布实施和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广西红树林资源保护和监管工作机制》等政策文件,并将红树林资源保护纳入林长制、湾长制等考核内容,加强红树林保护管理。
自治区林业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广西积极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红树林监管体系,建成了红树林监测管理平台,对分布在全区范围的红树林实现全覆盖、网格化智慧监管,重点监管区域实现实时可视,通过这一平台实现红树林资源高效监管保护。
广西强化就地保护和保护修复,积极推动以山口红树林保护区为代表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建设,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政府部门+社区+N”共管模式。截至目前,广西通过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已有近60%红树林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
2020年以来,广西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1055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3147公顷。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全区红树林面积增长1200公顷以上,提前3年完成“保有量突破1万公顷”规划目标。
截至2024年,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保有量达到15.6万亩,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
石漠化治理荒山变“绿洲”
初春时节,万物生长。一场春雨过后,广西漫山遍野的林木越发苍翠。昔日的石漠化地区披上绿装,一抹抹绿色让人心旷神怡。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广西是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省区之一,石漠化面积居全国前列。石漠化导致岩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状况和生产生活环境恶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2008年起,广西实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一手抓石漠化综合治理,一手抓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发展。十余年来,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久久为功,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治理方式,重焕生机。
“十四五”以来,广西持续做好石漠化治理项目储备和管理,编制了《红水河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多个项目规划,获批4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涉及6个设区市、35个石漠化县(市、区);通过分类实施治理工程,对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对轻度、中度以及潜在石漠化土地主要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措施,石漠化扩展趋势逆转,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介绍,2021年全国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数据显示,与2016年相比,全区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720万亩,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第一。
2024年,广西因地制宜实施九万大山、红水河、左右江等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完成治理面积50万亩,治理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站在马山县古零镇古零社区弄拉屯的山坡上远望,曾经怪石嶙峋的荒山,如今从石头缝里种出了樟树苗,满山吐绿。参与这项治理工作的村民李荣光感叹:“石漠化治理,有越来越多的荒山坡地,摇身一变成为片片绿洲,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了解到,广西强化科技支撑,先后建设100多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探索出“任豆+竹子”、山葡萄等10多种治理模式,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以及林下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实现增绿与增收双赢双收。
守护湿地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被称为“漓江之肾”。
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周边村屯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等因素,该湿地区域面积急剧减少。
2022年,广西开始实施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项目,通过开展河道清淤及淤泥处理、有害生物清除、岩溶湿地景观修复、植被绿化修复等,不断恢复会仙湿地生态功能。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保护,如今,会仙湿地已经被打造成一个集岩溶湿地保护、湖泊湿地修复、湿地生态旅游与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公园,拥有水域面积超过100公顷的岩溶湖泊、10余公里的古桂柳运河、原生的湿地植物群落、地带性的岩溶植被。
“生态环境变好,推门就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作为一名桂林人,我感到骄傲和幸福!”在湿地附近经营民宿的李明敏感叹道。
广西湿地资源丰富,是全国少数具有全口径湿地所有13个类的省区。根据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广西全口径湿地总面积为91.45万公顷,以喀斯特湿地以及近海与海岸湿地最具特色。
近年来,广西先后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印发了《广西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广西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等文件,建立起广西湿地保护体制机制,形成湿地管理保护工作合力。
2024年,包括柳州龙怀水库、融安石门水库、玉林苏烟水库和北流大容山水库在内,广西新增自治区重要湿地4处。目前,广西认定自治区重要湿地达到46处,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广西持续加强草原和湿地保护修复,目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高达82.98%,位居全国前列。
广西以“绿盾”“绿网·飓风”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排查整治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违法占用、排放废水、丢弃固体废物等破坏湿地资源违法行为,打击涉湿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同时,围绕构建“一屏两核一带六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格局,实施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北部湾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等,湿地环境持续变好。
蓝天碧水,绿野田园,白鹭翩翩……如今的八桂大地,有山皆绿,有水皆清,锦绣河山,如诗如画。分布在广西各地的美丽湿地景观,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吸引了中华秋沙鸭等数以万计的珍稀动物种群在广西“安家”。每年冬春之季,有数万只候鸟集结在广西北部湾海滩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唯美画面,在八桂山水间生动呈现。(记者 王艳群 通讯员 张 雷 杨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