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漓江生态修复呈现多元之美
“经过全流域保护、全覆盖治理、全方位提升,如今的桂林漓江水更清、山更绿,呈现多元之美。”3月21日,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负责人介绍,广西扎实推进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漓江山水工程项目”)成效明显,8大类83个治理项目让漓江“一江清水,两岸青山”分外妖娆。
桂林漓江被誉为全球最美的15条河流之一。为实现漓江流域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从2022年开始,投资54.91亿元实施漓江山水工程项目,对受损、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为确保项目顺利进行,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涵盖自治区、桂林市、漓江流域多层级的生态修复规划,构建了多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作为漓江山水工程技术服务单位,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建立了涵盖石漠化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水生态保护修复等11个领域150多人的专家库,对漓江流域83个子项目进行“一对一”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
经过努力,截至目前,“漓江山水工程项目”已累计修复流域内石漠化土地8342公顷、废弃矿山493公顷、森林1363公顷、河道堤岸395千米、湿地229公顷,完成农田生态功能提升2186公顷,真正实现了多元之美、系统之美。
与此同时,通过搭建漓江山水工程一体化监测网络,创新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信息化为一体的“天空地人网”监测技术手段,对漓江流域、工程保护修复单元和子项目进行多尺度监测,实现了工程动态监测、成效评估和适应性管理。
据介绍,桂林市在实践中还系统探索出“生态修复+旅游”“生态修复+就业”“生态修复+城镇发展”等修复新模式。通过打造桂林市临桂区桃花江等生态特色景区,带动临桂区每年接待游客约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50亿元;通过开展灵川县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吸纳当地群众参与疫病巡查、疫木除治、营林更新等工作,带动一批群众就业增收;开展荔浦市英山采石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获得12.4亩的商服用地和工业用地。
“漓江山水工程的实施,系统提升了漓江全流域、全要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拓宽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人民更幸福的‘生态蓝图’已成为眼前实景,也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桂林市自然资源部门相关领导欣慰地说。(记者唐广生 通讯员何彦谚、邓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