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林长制为生态富民赋能-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5 03/27 20:08:22
来源:阳朔县委宣传部

阳朔:林长制为生态富民赋能

字体:

  近年来,广西桂林市阳朔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全力守护绿水青山,生态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品质持续向好,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径。

  制度破题:林长制重构生态治理体系

  在阳朔县金宝乡,一片片山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青翠。乡级林长屈文祥正带着护林员们巡山,他们穿梭在山林间,仔细查看树木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每一处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的巡查制度,全乡划分为10个大网格,配置乡、村两级林长和74名护林员。”屈文祥说。2024年以来,金宝乡乡级林长累计巡林20余次,村级林长累计巡林200余次,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护林员等累计巡林12000余次,协调解决责任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点难点问题12件,开展“森林防灭火”等综合应急演练3次。2024年,金宝乡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3%。

  阳朔县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联动机制,实现“山有人管、责有人担”。引入无人机巡护、红外监测和碳汇计量平台,森林覆盖率、碳汇增量等指标实现实时可视化。将生态指标纳入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如今,在阳朔,县、乡、村三级林长制构成的197个网格,将每一寸山林的管护责任精确到人。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模式,正是阳朔践行林长制改革的生动实践。

  科学复绿 :从石漠荒山到生态金库

  阳朔县土地总面积14万多公顷,石漠化面积2万多公顷,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杨堤乡石漠化面积最大。2022年,阳朔县依托桂林市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了杨堤乡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以“林长制”为抓手,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封山育林,优选耐旱固土的金槐、黄皮等经济树种进行种植。杨堤乡地水村委洞村村民唐成奎说:“我们这里原来光秃秃的石山穿上了‘绿衣裳’,现在采摘制干的金槐能卖到每公斤四五十元。”

  近年来,阳朔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2024年完成林带管护390公顷、人工造林266.7公顷、封山育林6031.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8%。成为桂林市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GEP)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试点县。

  产业升级:生态价值的N种打开方式

  阳朔的“生态产业化”路径,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在金宝乡,“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效显现,2024年种植麻竹900余亩,麻竹产业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自发改种发展油茶产业800余亩,油茶种植面积两年内扩大3倍;举办首届“笋王”争霸赛,激发群众参与保护生态、发展产业的热情。据统计,2024年阳朔林下经济经营面积65万亩,土蜂蜜、金槐、油茶等形成产业链,产值11.7亿元。

  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致富”,兴坪镇大河背村村民唐美玲的“零碳民宿”在去年国庆假期天天满房。目前,全村民宿达30家,村党支部书记唐存学算了一笔账,“每家民宿年均收入超20万元,是过去打渔收入的10倍。”

  “漓江的水质太好了,竹筏乘坐体验感也很好!”来自甘肃的孟先生说。2024年,大河背村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仅国庆假期便吸引约10万游客打卡“零碳漓江”。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五年前的1.2万元攀升至6.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两年超200万元。

  据唐存学介绍,2025年村集体经济还将投入100万元升级生态设施。从“靠江吃江”到“护江富江”,大河背村用“零碳密码”解锁了生态与发展的共赢方程式。

  阳朔通过林长制压实责任,全民参与凝聚共识,科技赋能精准治理,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2024年,阳朔成为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考察交流现场会主会场和“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现场会主会场,获评“广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表现突出县”等荣誉,兴坪镇大河背村成为南方五省区首个“零碳村”。阳朔县持续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发放“一江两河”生态补偿超6600万元,越来越多的群众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乔小娟 钟玲丽)

【纠错】 【责任编辑: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