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4月8日电(牙举成 李宇安)从甘蔗田间的“甜蜜革命”到稀有金属的“绿色冶炼”,从智能工厂的机械臂到AI大模型的深度赋能,当前广西以“向新、向绿、向智”为轴,正掀起一场工业产业的变革。
向新而生
作为全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基地和食糖主产区,广西在服务保障国家食糖供应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实的“糖罐子”。
近年来,为推动传统蔗糖产业向生物基化工、食品工业、发酵工业等转化升级,广西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产业链延伸,利用蔗汁、蔗渣、糖蜜、滤泥等制糖过程的副产品生产饮料、纸浆、酒精、肥料、燃料,推动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链开花”。
“每吨甘蔗渣能创造额外收益1200元,这条循环链让企业年增收超5亿元。”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依托广西“千企技改”专项资金,建成甘蔗全组分利用生产线,开发出生物基材料、功能性糖等18种新产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4年广西糖业循环经济产值突破千亿元,副产品利用率达98.6%。
由单一糖业到多元化发展,“吃干榨尽”的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广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近年来,广西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式,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推动糖、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河池市,南丹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800万元建设智能制造工厂,智慧物流和计量管理系统、机器人炼锌熔炉扒灰渣系统等,提升了传统冶炼业的生产信息化、自动化、集成化水平。
企业焕新升级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拼搏奋斗和艰苦付出的科技工作者。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熔铸制造中心首席技能大师陈仁桂介绍,南南铝熔铸团队有“三个特别”,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团队不断挑战铝合金材料的高“精度”、高“难度”,陆续研发出一批新型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汽车、电子科技等多个领域。
广西工凯重工制造有限公司创建施工升降机数字化车间,实现了多品种零部件自动上下料、自动运输、主动检测、监控和报警;广西糖业集团金光制糖有限公司打造优质“三冠”白砂糖生产数字化车间,实现从甘蔗砍运、工艺设计到生产过程、车间管理、仓储物流管理等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与管控一体化;河池市通过科技赋能桑蚕茧丝绸产业,不仅养蚕用上了高科技,广西首条全真丝壮锦提花生产线的投产还让千年壮锦焕发出新魅力,2024年河池市桑蚕茧丝绸产值181亿元……
一项项支持政策、一个个科技创新者、一次次重头再来,汇聚成广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的活力。
向绿而行
走进河池大任产业园的广西誉升锗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工厂,上百个储罐,数十个搅拌糟、反应糟、浓密糟,无数根大大小小的管子将它们“链”成生产锗、锌等金属的生产线。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黄震海介绍:“公司投资超12亿元建成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复杂锌多金属综合回收及锗深加工项目,每个班次24个人坐镇在12个DCS控制室是这条生产线的‘大脑’。”
黄震海介绍,他们公司生产用水可以循环使用,产生的废渣卖给铅冶炼企业做原料,基本实现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
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作为高耗能行业之一,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是一道必答题。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和光伏项目等新能源,注重火电厂安装先进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备,全面打造“水火风光储”多元化、清洁化发展格局,推动转型升级,加速绿色发展。
“我们将强化转型发展,不断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力争‘十四五末’新能源投产装机总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该公司总经理方刚说。
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则展现了绿色制造的另一种形式。这里生产的超薄光伏玻璃厚度仅1.6毫米,透光率却达94%,产品出口东南亚市场。“每平方米玻璃的碳足迹比传统工艺减少40%。”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些变化背后,是广西构建的“负面清单+绿色标杆”机制——对高耗能行业设定能效红线,同时对绿色工厂给予资金奖励。
“十四五”以来,广西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工业绿色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机制、推广服务等多维举措,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培育新增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绿色工厂266家、绿色园区3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家。2024年,广西绿色工厂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下降至82%。
向智而跃
在广西钢铁集团炼钢厂生产车间,一场智能制造变革正在重塑传统炼钢工艺。过去需要工人凭借肉眼观察炉火颜色、形态变化来判断钢水状态的“望火断钢”作业方式,如今已被智能化系统取代。
广西钢铁炼钢厂技术专家陆志坚介绍,通过安装高精度传感器和构建AI分析模型,系统可以实时捕捉并解析火焰颜色、形状、亮度等信息。“相当于把老师傅的‘火眼金睛’装进了计算机,保障了生产安全,也使投料更加精准,实现了降本增效。”陆志坚这样描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改变。
广西的制糖、有色金属、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上的“人工智能+”身影屡见不鲜。
广西柳工元象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大语言模型,结合柳工集团深耕工程机械领域的海量数据,对模型注入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专业知识。其中,柳工GPT是工程机械行业率先发布的一站式AIGC产品,以工业知识和维修数据等为核心,结合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为工业企业快速构建AI智库及AIGC智能应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成为企业提质增效、提升产能的好助手。
当前,人工智能热潮奔涌,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重点实施人工智能产品突破、“智赋万企”、关键技术攻坚、企业培优育强、产业布局优化、资源要素保障六大行动。
从“制造”到“智造”再到“人工智能+”,广西工业的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稳。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西力争到2027年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