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4月9日电(记者赵欢)南国四月,春意盎然。办公室查阅资料,田间地头走访……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复兴村的驻村工作队员梅天龙最近忙着和村干部一起谋划今年的产业发展。驻村两年来,他积极在产业发展、乡村风貌提升等方面发力,努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让当地群众的生活“有奔头、有盼头”。
从都安县高岭镇驱车前往复兴村,山路被彩色风车、绿植轮胎等装饰物点缀,不少路段还设有独特的牌子,写着“翠竹鸟儿欢”“潺水卧山涧”“峭岭挂天边”等字样。
在后援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的帮扶下,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积极走访对接爱心企业,经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将筹集到的部分资金用于村居民屋和主要干道的景观布置、村牌设置、墙面绘画、花卉绿植栽种等。如今,复兴村人居环境不断提质升级,由一个大石山区的小村庄蝶变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复兴村的乡村风景。
为进一步提升乡村风貌,复兴村探索建设乡村农旅融合示范村,将人居环境改造与“庭院经济”结合。梅天龙介绍,复兴村如今形成了“庭前屋后有‘院景’,景中瓜果有‘钱景’”的场面,吸引了大批自媒体主播前来直播,间接扩大了复兴村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
“形”塑好了,更要“铸魂”。复兴村地处大石山区,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耕地有限。近年来,梅天龙和村干部聚焦特色产业,积极争取社会捐赠资金参与分布式牛场、羊场援建,动员和带领村民积极盘活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和资源,开展牛、羊、猪、鸡、蜜蜂等多种特色养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复兴村的养殖基地。
“产业做起来,村民的口袋才能鼓起来。”梅天龙说,通过引导农户探索利用大石山区有限土地资源开展分散式养殖,村里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养殖创收局面,助力户均增收2000余元。驻村工作队还积极探索,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流转约35亩土地种植黄金百香果,每亩增收超500元。通过在品牌引领上下功夫,如今复兴村的黑山羊和黄金百香果已从“无名土货”发展为“区域名片”,成为该县乡村土特产的品牌产品。
与此同时,梅天龙通过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筹资建成覆盖全村的自来水管网工程,彻底解决了全村产业用水和季节性缺水难题,为当地脱贫群众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增添了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