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候鸟”化“归雁” 银龄再生辉——柳江区推进基层治理成效综述
“这是用积分兑换的遮阳伞,撑着它就像撑起了新的生活。”拉堡镇兴柳社区居民张凤珍拿着刚用积分兑换的商品开心地说。从南宁市宾阳县来帮女儿带孩子的她,如今已是该社区“嬢嬢说理”调解队的骨干。在柳江区,像张凤珍这样从“被服务者”变身“治理者”的随迁老人已有1700余人,他们正在“第二故乡”书写银发生辉的温暖故事。
近年来,柳江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破解“城市迁徙之困”为切口,实施“资源联动·银发共治”机制,在“嵌入式银辉驿站”里栽梧桐,于“银龄互助课堂”中育能手,源源不断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银发动能。
资源联动织密服务网,候鸟落地即归巢
在农贸社区纵横交错的巷道里,网格员钱咸茜的民情日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柳堡小苑1栋1单元韦叔需要代购放大镜、2栋4单元谭阿姨需要活动场地练习舞蹈,民族新区集资楼4单元覃叔想学抖音直播……这些记录正是拉堡镇“1+N”助老服务制度的生动写照。“我们构建了由楼栋长、网格员、党员组成的‘一长两员N陪伴’关怀网,每个网格配备专属服务团队,通过‘日走访、周汇总、月研判’机制,精准服务每位老人。”农贸社区党委书记朱江妮指着墙上的网格图介绍。
目前,柳江区共有2310名楼栋长、街巷长开展定期走访,326名网格员动态收集居民需求,为随迁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600余次,家庭矛盾、环境适应等难题迎刃而解。柳江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等驻区单位每月轮流到社区开展“一条龙”义诊,为老人们提供量血压、中医理疗、慢性病管理等健康服务。柳江区委党建服务中心主任陈雪娜表示:“通过联动83家共建单位、5所社会机构及19次资源协同,我们打造医疗、法律、教育‘服务直通车’,让‘老漂族’落地即享‘本地待遇’。”
多元课堂破解融入难,乡音未改心已安
柳江区委组织部依托“家门口”老年大学教学点,精准设置系列关爱课堂,开设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等28项课程,邀请老师开展健康养生、育儿指导、烹饪烘焙等讲座45次,形成辖区统筹全覆盖的“半小时学习圈”,切实做到让随迁老人就近老有所学。
“桂柳话课堂让我能教孙子唱山歌了!”在方言课堂上,随迁老人黄永冬打开手机相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智能设备培训课上,银发学员使用手机登录“龙城市民云”App,学习生活缴费等实践操作。“以往看到年轻人点几下屏幕就能打车,觉得自己落伍了像‘老古董’。”参加培训的居民周云,如今已能熟练使用语音输入法编辑抖音视频。
今年广西三月三假日期间,柳江区推出“结朋友解乡愁”主题活动,助推随迁老人进一步融入社区。本地居民与随迁老人结成“老友记”,通过唱山歌、跳竹竿舞等环节打破隔阂。在民俗手工课堂里,党建组织员指导辖区随迁老人制作艾草锤;67岁的北方老人佐永芳运用冰凌花剪纸技艺,带领居民制作融合铜鼓纹样的创新窗花。天南地北的乡音,汇成了一首和谐交响曲,异乡渐成新故乡。
银龄治理激活新动能,余热生辉映晚晴
“过去总觉得自己是‘外来户’,现在社区有课程、有活动,还能为街坊们做点事,我这名‘老漂族’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柳堡社区“银丝议事坊”,正参加火电小区排污管道改造议事会的陆桂安激动地说。
柳江区创新实行“志愿积分+存储兑换”互助模式,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400余名“老漂族”成为治理生力军。“这些‘新柳江人’正用经验和智慧反哺社区。”拉堡镇党委书记杨臣感慨地说,随迁老人贡献的137条建议中,已有76条转化为惠民实事。
由低龄老人组成的“伯伯帮帮团”,定期在背街小巷为街坊邻居免费修理简单的五金电器等;广场舞普法队用山歌传唱反诈知识;“和事佬调解组”已化解邻里纠纷45起;银龄互助社开展“微心愿”认领,208个邻里互助小组开展探访、助洁等服务,为随迁老人们实现学南北特色菜肴、找棋友、修收音机等质朴愿望。
四月的柳江区,大街小巷紫荆花绽放,小区楼栋干净整洁,广场公园游人惬意……柳江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正如参与环境整治的退休教师韦仕金所说:“这里不仅能让我们安享晚年,更点燃了生命的第二春。”(韦蒙玲 潘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