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承非遗之美 守护文化根脉
4月9日,天等县中山街,适逢三六九的圩日。一大早,来自驮堪、都康等乡镇的匠人们,背着竹篾背篓去赶集。
当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宽扇、簸箕铺陈开来,竹青色与蔺草香在熹微晨光中氤氲成水墨画卷。
在这片延续数百年的市集旁,85后壮族女子钟思丽正在直播间里,向网友推介宽扇、竹编等工艺品。“订单数突破100单”的提示音,让手机前的她一时笑靥如花。
钟思丽出生在天等县驮堪乡贤民村。她的祖父是村里有名的竹编匠人,而都康乡教惠村特有的蔺草种植与编织传统,更在她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
“村里的手艺人会精选颜色鲜亮、笔直匀称的蔺草,经过晾晒、筛选等工序,再以34条纵向、16条横向的经纬编织法,制成桃心状的宽扇,流畅的弧线凝聚着代代相传的智慧。”钟思丽轻抚手中的作品介绍。
然而,随着老一辈匠人年事渐高,这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绝活,可不能就这么消失啊!”2015年初,在外务工的钟思丽毅然返乡,承担起传承技艺的重任。怀着守护文脉的使命感,她遍访村中老手艺人,系统学习传统技法。
村里的匠人们能从竹节声响中辨别竹龄,懂得在晨露未干时收割蔺草以保证柔韧度。钟思丽至今记得,10多岁那年跟着父亲学编第一个扇骨,被竹刺扎得满手血,父亲却笑道:“没流过血的手,编不出有魂的器。”
依托电商运营经验,2015底,钟思丽开始将宽扇、竹编等作品的制作过程,上传到社交媒体平台,引发了热烈反响。当首笔订单达成时,她感慨地说:“终于懂得这些手艺不是陈旧包袱,而是祖先馈赠的宝贵财富。”
在钟思丽带动下,53岁的李大姐负责筐面编织,日均完成30片基础纹样;她的儿媳在抖音直播间演示手提竹编箱包的定制过程,背后墙上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订单数据。“现在月均能挣3000元左右,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李大姐说着,手上的活丝毫不慢。
天等的宽扇、竹编逐步打开了全国市场。“日均百余订单,高峰达600单,产品销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钟思丽介绍。通过电商,她年均助农销售宽扇超1万把,箩筐等手工编品数千对,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其中200万元直接惠及农户。
随着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对宽扇和竹编工艺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钟思丽又开始推动生产模式革新——从单人制作转为分工协作,效率提升显著。她定期走访农户传递市场信息,促进产品升级。
如今,天等宽扇、竹编还远渡重洋,销售至越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最让钟思丽动容的是,她收到过一封越南华侨的感谢信,对方将定制的“双喜”纹宽扇作为女儿嫁妆,让故乡的祝福跨越了山海。
2022年,天等都康宽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代表性传承人后,钟思丽开启多维创新:将壮锦纹样编入宽扇,在传统经线结构中融入多彩纬线创新;开展校园非遗研学,与景区合作体验工坊,让青少年感受技艺魅力;创立自主品牌,建立木制品加工厂,通过竹木结合打造家居艺术新范式。
在守正创新的理念指引下,钟思丽正积极探索“非遗+教育/文创”发展路径。她提出“既要保持经线的垂直坚守,也要允许纬线的创新交织”的理念,将铜鼓纹、绣球纹等非遗元素融入宽扇设计,与知名企业联合开发的文创产品成功打入高端市场。
“非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诗篇。”钟思丽始终相信,传统手艺既能守护文化根脉,也可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异彩。(记者 管林华 通讯员 何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