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与研究力度。作为全国四所电子科技大学之一,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桂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成为国内高校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近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东盟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将进一步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方面发力。
科研引领,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斐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研究,组建了多支科研团队,汇聚众多在该领域的专家学者。

图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俸燕珍 摄
桂电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陈金龙教授团队针对工人智能场景创新应用方面研发了桂林全域旅游景区客流大数据监测平台。该平台突破复杂环境下人体目标识别技术,实现客流量监控和分析、热点路径分析、客流预测、大数据研判、时空分析、轨迹刻画、旅游安全管理、应急决策支持等。目前,该平台已在阳朔遇龙河景区应用,有效提升了景区数智化管理水平。

资料图片:桂林全域旅游景区客流大数据监测平台系统界面
桂电机器学习及应用团队搭建了应用于深度学习训练、推理及视频图像分析场景的人工智能混合架构平台,针对国产异构计算架构的高功耗、难以扩展使用的问题,运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促进国产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普及和使用。目前,该平台可以直接进行模型部署及使用,用于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大模型部署的平台底座,已创造经济效益累计约2.5亿元。
此外,桂电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黄桂敏教授团队针对人工智能关键能力需求研发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在智慧教育的应用,主要用于英语写作、翻译与口语人工智能自动批改技术,满足了我国英语教育与考试中英语作文、翻译与口语人工智能自动批改技术的需求。目前,该技术已在英语教育与考试中应用,为我国300多所学校的英语教育与考试提供了自动批改服务,技术成果累计转化产值1.17亿元。
产学研结合,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深知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携手共进,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制造、智能交通、医疗健康、智慧文旅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在人工智能底座领域,学校的人工智能技术团队以物联网应用为目标,致力于研究物联网产业应用的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在EB级云存储关键技术方面,学校针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对海量数据高效存储和处理需求,开发出EB级海量信息存储及处理平台,已应用于高校互联网信息及信息化系统数据的存储与分析处理等方面,创造经济效益累计1711.34万元。在社保大模型+数字人领域,桂电依托DeepSeek系列大模型,推出了广西首个人社智能服务大模型,支持5大类202项业务咨询。还可自动识别养老、医疗等业务的关联性需求。目前,已在桂林社保大厅、百色社保大厅试点部署,日均处理咨询量达百次,业务咨询时长平均缩短70%,系统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学校的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数据支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的科研团队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人才培养,为人工智能事业注入活力
人才是人工智能事业发展的关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下足了功夫。学校于2018年成立广西高校首家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建立了完善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桂电74个本科专业中,人工智能相关专业49个;在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人工智能相关学位授权点占7个;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资料图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正在做项目介绍。俸燕珍 摄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学生们通过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和企业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国内外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锻炼能力的平台。
学校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资保障。这些优秀的教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在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将继续秉承“正德厚学、笃行致新”的校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