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最”混交 添绿生金——探寻广西国有林场生态与经济共赢之道
生长在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六排分场场部球场旁的闽楠,高大挺拔。
大桂山林场培育的富川种源闽楠种苗长势良好。
在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六排分场场部球场旁,一株1975年春种植、1983年移栽的闽楠,如今市场报价已超百万元,成为闽楠价值的生动注脚。
闽楠,是樟科楠木属的珍贵树种,因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被誉为“中华第一材”。近年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正悄然改写林场发展的传统轨迹。大桂山林场创新推广“速生按+楠木”“双最”混交经营新模式,即让实践中收益最快的桉树与价值最高的闽楠进行混交,以桉树短期经营收入反哺长周期、高价值珍贵树种,推动经营模式由单一向多元目标转变,为林场探寻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在3月28日举行的全区油茶产业发展暨国家储备林建设现场会上,这一模式被作为典型作经验交流推广。
转变思路:打破传统产业格局
多年前,大桂山林场工作人员发现,随着速生丰产用材林造林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一树种造林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加大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难度。
大桂山林场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在高纬度、高海拔区域,增加杉木等针叶树种的种植面积;在低纬度、低海拔地区,持续发展速丰桉种植。针对部分低产低效林,林场通过间伐后补植套种杉木、刨花润楠等乡土树种,营造出多种混交模式,力求打造异龄复层混交林。
起初,刨花润楠凭借生态功能良好且市场价格较高的优势,成为混交树种的选择之一。但随着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大桂山林场将目光投向经济价值更高的闽楠。闽楠俗称“金丝楠木”,阳光下金丝闪耀,高贵典雅,深受古代皇家喜爱。不仅如此,闽楠以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较快、林木蓄积量高的优势,成为该林场发展珍贵树种的不二之选。
近年来,借助国家储备林贷款项目、中央财政造林补贴等政策东风,大桂山林场大力营造珍贵树种纯林和混交林。“十四五”期间,营造闽楠纯林4800亩、闽楠与非桉树种混交林6500亩、闽楠与桉树混交林3000亩,培育闽楠苗木100万株。截至2025年2月底,全场累计营造乡土珍贵树种3万亩,其中闽楠种植面积达1.4万亩以上。预计“十四五”期末,闽楠种植面积将达5万亩,经营满30年后主伐,保守估算可生产优质木材36万立方米。
“双最”混交:实现长短互补双赢
走进大桂山林场六排分场,桉树挺拔、闽楠浓密,二者高低错落,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这背后,是大桂山林场创新的“桉树+闽楠”混交林经营模式体现。
大桂山林场林科所所长黄康庭介绍,闽楠是深根性树种,耐阴性强,幼树需要庇荫环境才能良好生长,而速生高大的桉树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在大桂山林场六排分场,记者探访的桉楠混交林分为两种模式,即“桉树大径材+闽楠”异龄混交林经营模式和“桉树+闽楠”混交林经营模式。
“桉树大径材+闽楠”异龄混交林经营模式,选择6—8年生、立地条件优良的桉树林,间伐后保留密度25至30株/亩,套种闽楠50至60株/亩。对上层桉树进行目标树管理,及时采伐干扰下层闽楠生长的树木;对下层闽楠进行修枝、施肥等抚育工作,在密度大的区域移栽幼树用于景观改造或作为行道树。当闽楠优势木树高达到15米左右时,伐除劣势树,同时择伐桉树大径材,之后桉树更新造林,实现多代收益。
2024年,大桂山林场尝试“双龙出海”纵向模式造林,即“桉树+闽楠”混交林经营模式。垂直等高线每两行桉树间隔一行闽楠,沿等高线方向,桉树间距2米,桉树与闽楠间距2.5米;垂直等高线方向,桉树间距2米,闽楠间距3米,混交比例约为70%桉树与30%闽楠。这一比例既能保证桉树短期内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小桉树达到经营期采伐时对闽楠的损伤,极大地提升了林地综合利用率,实现“以短养长,长短互补”,推动森林经营从短周期向长周期、从纯林向混交林、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
大桂山林场根据林分现状科学确定培育目标,以全周期经营为设计尺度,保证在减少桉树亩株数的情况下,不会降低桉树原有的亩产量,同时额外增加了闽楠收益,从而提高了森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5至10年,我们计划营造10万亩‘桉树+闽楠’混交林,并逐步改造现有约10万亩桉树林,全面提升林地培育周期产值。”大桂山林场负责人介绍。
科技创新:攻克闽楠发展难题
在闽楠的树种与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大桂山林场已深耕多年。2015年,参与完成由广西林科院主持的广西林业科技项目“闽楠良种选育与优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2016年,又参与完成广西科技计划项目“闽楠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应用研究”。2016—2019年,主持实施“广西闽楠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建设项目”,在六排分场建立示范林681亩,总结编写《闽楠栽培技术规程》,深入掌握了闽楠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要领,为“桉树+闽楠”混交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然而,闽楠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其材质优良,古代遭过量采伐,近代更是盗伐重灾区,资源破坏严重。在广西境内,天然生长的闽楠大多为散生木,仅少数以群落形式存在,处于濒危状态。尽管我区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林业规划重点树种,但大面积推广“桉树+闽楠”模式仍受限于闽楠良种收集。
为此,大桂山林场申报建设成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闽楠自治区林木种质资源库,致力于打造闽楠国家种质资源库。目前已收集保存闽楠家系232份,来自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多地,建成闽楠家系林6.8公顷,部分已被认定为自治区林木种质资源库。2023—2024年,林场面向区内外广泛收集闽楠优良家系种子育苗,共收集90个。其中,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采种群体表现突出,其苗期及造林后生产量优于其他种源,2022年被认定为良种。2024年,林场收集富川种源闽楠种子1500公斤,计划2025年培育300万株闽楠良种苗,为大面积推广混交模式做好充分准备。
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中,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以“双最”混交经营模式为有力抓手,以科技为强大支撑,在山林间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新篇章,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也为守护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艳群 通讯员 蒋林林 蒋 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