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剪后的绿植不再遮挡视线,太阳能路灯在乡道彻夜通明,无人机在空中巡航喊话,“礼让行人”告示标志让交通安全“看得见”...... 这个夏天,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五塘镇、昆仑镇的乡村路口迎来 “智慧变身”,“智能改造+精准治理+全民参与”为村民织就一张 “看得清、行得稳、管得严” 的平安出行网。
科技 “微手术” 破解乡村道路安全痛点
今年以来,兴宁区以 “五个一” 微改造为抓手,对县乡道41个平交路口开展精准治理:修剪高秆绿植消除视线盲区、加装太阳能路灯点亮夜路、设立警示标识、施划停车观望区、安装智能语音提示装置。夜幕降临时,31个爆闪灯在事故多发路段24小时 “值守”,非接触式防控有效弥补了农村警力短板。
此外,兴宁区还为乡村道路装上 “反光外衣”:在012、028等县道增设减速带78条、太阳能路灯25盏,在波形护栏增贴高反光材料,方便雨夜行车也能清晰辨别路况。
定制服务与智能管控守护重点群体
“滴,您预约的护学出租车已到达指定位置。” 每天清晨,三塘镇学生家长都会收到这样的短信。针对乡村学生出行难题,兴宁区推出 “一校一策” 方案,开通31条定制公交与出租车专线,其中公交专线串联三塘昆仑路口至大邓村,为90名学生提供“点对点”通勤服务。“以前孩子要走1公里搭车,现在专车到村口,当家长的太放心了!”大邓村村民陈女士说。
在昆仑大道等货运要道,“货车右转必停” 成为新规则。执法人员借助南宁市公安局 “云哨” 预警系统,向入邕货车推送提示超1万次,同时在装载源头开展 “敲窗行动”,确保每辆货车张贴警示标语,试点路段斑马线事故同比下降明显。
全民参与织密 “荧光守护网”
今年以来,1532辆二轮(三轮)车、166辆面包车穿上 “荧光外衣”,夜间可视性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无人机 “空中巡查 + 实时喊话”成为执法新利器。
“电影下乡”贴片宣传、村广播循环播放警示案例......兴宁区将交通安全知识送进1400余户农村家庭。“现在孙子都会提醒我戴头盔!”昆仑镇老人黄阿婆笑着说。
闪烁的爆闪灯、智能的 “云哨” 系统、暖心的护学专线,从路口“微改造” 到全域 “智防控”,兴宁区以“小投入” 实现 “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