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地处大瑶山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村民邀请荔浦市修仁镇的20多位“老同”,到六定村一起欢度重阳节,共话两地传统情谊。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六定村瑶族村民与修仁镇壮族、汉族群众从六定村经六定河一起放木排到修仁镇交易。放木排需要多人协作,一次往返耗时一个多月,其间,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结拜成了“老同”。从那时起,双方群众相互交流,和谐相处。如今,虽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经取代了放木排,但“老同”情谊与放木排中的团结精神,仍然是两地群众相互交往的重要纽带。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一起欢度重阳节。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一起拉家常。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一起唱歌。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六定河边回忆当年放木排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六定河边回忆当年放木排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一起欢度重阳节。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为来自修仁镇的“老同”穿上瑶族服装,让其感受家人般的热情。这一习俗在当地瑶族地区被称为“妆瑶”,即把远来的好友妆扮成瑶族,让其感受回到家的热情。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六定河边回忆当年放木排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进行重阳节文艺活动。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一起欢度重阳节。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来自修仁镇的黄建强(左一)拉着六定村村民黄斌(中)手,回忆当年放木排的情景。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打糍粑。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进行重阳节文艺活动。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进行重阳节游园活动。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进行重阳节文艺活动。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10月29日,两地群众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村牵手表达情谊。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